2008年02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新时尚”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近日,记者在曹县乡村采访时,耳闻目睹到的一桩桩、一件件新鲜事儿,宛如一缕缕沁人心脾的田园新风,给人以别样的韵味,也让笔者深切体会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赴宴“打包”

  日前,青菏办事处的老刘在饭店设宴招待亲朋好友。而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宴后,许多亲朋好友都不约而同地把餐桌上吃剩下的菜肴“打包儿”拎了回去。对此,老刘告诉记者,宴后,亲戚朋友“食物打包儿”带回家,是好事儿,在他们这一带乡村并不少见。“俺看,把宴席上剩下的食物‘打包儿’拿回去不丢人,浪费掉才丢人呢!”老刘一位亲戚手提着打好的包儿乐呵呵地说。

  以前,提及吃饭“打包儿”,那是城里人的“专利”,而如今,在曹县广大乡村,像这样外出赴宴 “打包”的农民越来越多。“节约从改变餐桌的陋习开始”逐渐成为了曹县农民的一个共识。

逛城“打的”

  张庄村65岁的张纯大爷和老伴要“打的”进城购置一些衣物。“‘打的’,方便、省事儿,比起其它的外出方式要舒服!”张大爷高兴地说。

  以前,曹县大多数农民的出行方式要么坐公交,要么是骑自行车、摩托车,可不是“打的”。进城“打的”,是该县乡村最近两年才兴起的“时髦事儿”。虽然开通了乡镇直达县城的公交车,但是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在出行方式上也“提档升级”了,“方便、舒服”是他们的首选。好多农民也不图省几块钱,而是花钱“打的”买个“享受”。有着六年“工龄”的“的哥”王保堂告诉记者,由于近两年农民靠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在外打工,腰包越来越鼓,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快,因此,他们这些农村“的哥”的生意日益红火,每年的收入都在8000多元以上。

早起“漫步”

  进入冬闲,在田油坊的乡村小路上,每天清晨会看到三五成群早起“漫步”的农民朋友,他们一路抻腿弯腰,有说有笑,走上五六里,再趁兴而归。“俺靠这种方式锻炼身体,一路上,和乡邻们聊着天儿,呼吸着田野中的新鲜空气,不但心情舒畅,而且俺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一冬天,都没有感冒过!”60岁的李付德大爷提高嗓门儿说。

  过去,农民为吃喝生计奔波,没心思考虑其它的。而如今,生活好了,他们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强了。现在,曹县有很多农民在进入冬闲之后,选择这种“早起漫步”的方式来锻炼身体。正如李付德大爷所说的那样,“冬闲‘漫步’”真是咱农民的健康之道。

刘全锁 武占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 曹 县 乡 村 采 访 见 闻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
林产业筑起仿山乡经济半壁江山
确保旅客走得安全走得满意
定陶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县”
牡丹区开展“法律援助农村行”活动
单县莱河镇为育龄妇女“开小灶”
农村“新时尚”
十万大军踏返程
侄子在北京
鄄城“菜篮子”闪烁增收亮点
值班记
加强电网监控确保节日用电
我市公布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粮食库存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