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之际挑重担
今年46岁的毕广新,18岁参军入伍,1985年从济南陆军学校毕业后就回到了菏泽市人民武装部,后调至军分区招待所任所长。直到今天,毕广新还难以忘记五年前初到招待所的情形。
2002年冬,毕广新正式到军分区招待所走马上任。初到招待所,看到的是一幅“寒碜”景象:食堂平房破旧不堪,客房设备陈旧,墙壁漆黑,来这儿住宿的客人都是一些附近的民工,一个床位一晚收费仅10元。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他将职工召集到一起,共谋出路。毕广新知道,招待所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面貌:修缮客房,扩建餐厅,完善配套设施已势在必行。
然而,由于年年亏损,资金不足成了改造的最大难题。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毕广新靠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苦干精神,和几名员工天天东奔西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只有身先士卒,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少花钱,他几乎跑遍了市里所有的装修公司,看实力,比价格,最终确定了一套合理的装修方案。同时,为了节省资金,毕广新一面抓工作,一面亲自跑建筑材料。施工期间,他既是所长,又是施工员、设计员、材料员,装修所需要的材料能自己买的全由招待所自己买,职工能干的活绝不雇外人。实在需要工人,他就骑车去劳动市场亲自找。有的职工认为他此举太“抠门”,可正是这种做法,使得装修资金紧缺的局面得到大大缓解。最终,在他与招待所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两年间,招待所便一改旧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条件好了,来招待所就餐和住宿的客人也多了起来。虽说客房的条件越来越好,可管理部门的办公条件相比而言却简陋多了。毕广新说,为了营造好的住宿环境,他们把好房间都改成了客房,而他自己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室。
为了事业舍“小家”
由于招待所工作繁杂,毕广新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忙”。但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忘记了一切,哪怕是亲情,也得让路。
去年冬天,招待所餐饮楼正在施工建设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毕广新几乎天天靠在工地上。一天上午,他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他的父亲因病住进了医院,情况十分危急。得到这个消息,毕广新百感交集。这么多年来,因为工作忙,他很少抽出时间好好陪陪父母。父亲长年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综合症,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如今,父亲病重住院,他虽然恨不得马上回到父亲身边,尽尽自己的孝心。但是,工地上离不开他。于是,他只对妻子说了一声“知道了”,就狠心地将电话挂断了。等到手头的工作忙完了,已是夜晚10点多,此时,他想到躺在病榻上的父亲,便急匆匆地赶至医院。庆幸的是,父亲已脱离了危险。从那天起,他每天医院工地两头跑,实在忙不过来,就与妻子商量请亲戚来医院帮忙照顾。
虽然在毕广新的心里,对妻子和父亲怀有深深的愧疚,但他还是把工作放在了首位。只是,在职工家庭遇到生活困难,他就是再忙也要上门慰问,千方百计帮职工解决难题,把单位的关怀送到每位职工的心坎上。毕广新说:“其实,我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能为招待所多解决些问题,为职工办点实事,我就很满足了。”
本报记者王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