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万只羊”减灾救助工程。目前,全市“万只羊”减灾救助工程养羊达40余万只,8万多户贫困群众得到帮扶。随着形势发展,减灾救助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我市依据实际,又大力推出了“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造福于民,解困于民,使减灾救助工程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变。
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减灾救助模式
2002年,伴随救灾工作的改革发展,我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变救灾为减灾,变被动救济为主动生产救助,变输血为造血,循环推进,滚动发展,有效地开展了减灾救助工作。
以推广养殖山羊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全市实施了“万只羊”减灾救助工程。至2005年,全市共投入救助资金600余万元,养羊总数达到40余万只,帮扶了8万多户贫困群众。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形势的发展,“万只羊”减灾救助也出现一些新情况,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针对肉食兔养殖投资较少、见效期短、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持续走高和贴近农村生产习惯、养殖技术便于大面积推广的实际情况,我市审时度势,决定在“万只羊”减灾救助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逐步转变到“万只兔”减灾救助上来,为减灾救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目前,已在郓城、鄄城、巨野、单县等4县建成示范养殖基地5处,规模养殖种兔近2万只。
今年5月26日,我市“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首次种兔发放仪式在郓城县减灾救助示范基地举行,来自郓城县郓城镇、陈坡乡等7个乡镇的206户农村困难户分别领到了4只一组的优良肉食种兔。陈坡乡陈坡村村民马贵兰抱着刚领到的种兔兴奋异常:“政府发给了4只种兔,回家后一定精心饲养,以后家里就能不断有收入了。”截至目前,全市已向灾民发放救助金23万元,发放种兔2800只。
着眼灾情 建立科学救济救助机制
我市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市。全市现有农村低保对象25.3万人,城市低保对象5.8万人,农村五保对象4.2万人,优抚对象近4万人。同时,还是自然灾害多发和抗灾自救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每年都要面临黄河及平原地带的双重防汛抗灾任务。2001年以来的5年间,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每年都需要对60万人以上的灾民进行生活、住房等方面的救济,与我省其他市相比,我市需救济的困难群体规模大、人数多,而政府财力不足,要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就要政府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辛劳,需要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多种形式的救助平台,推动减灾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作为民政工作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我市减灾救助工作勇于突破传统救助观念,积极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大胆探索和建立社会化的救助模式,推动救助工作的社会化。“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集合了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依靠,一个主体,一个延伸”。
“三个依靠”即依靠政府,提供闲置场地,注入启动资金;依靠龙头企业,规范管理,科学饲养,开拓市场,规避风险;依靠社会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实行租赁制、承包制等责任制度,签订合同,明确职责,确保收益。“一个主体”就是以受助特困群众为主体,实行救助基地产权归特困户,救助收益归特困户,特困户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一个延伸”就是随着基地的发展壮大,采用基地带特困户的方式,选择部分有一定饲养能力的特困户,由基地免费提供种兔、技术服务和商品兔销售,迅速膨胀“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的规模,形成特色产业。
关注民生切实保障特困群众受益
我市在实施“万只兔”减灾救助工程中,要求年底前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处救助基地,确保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按照饲养2000只种兔,年出栏商品兔6万只的标准,选择饲养场地,并参照出口肉食兔基地备案条件,进行场地建设。总的要求是,占地不少于15亩,兔舍不少于10000个,饲养区、管理区隔开,设施配套完善。经过反复的调研和论证,市民政局与富仕达公司签订了合同,合同重点对种兔引进、饲养管理、商品兔销售等三个环节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各县区在市里合同的框架下,与企业签订内容详细、明确、具体的合同,规范和保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依法办事,合同管理,充分考虑运输、饲料差价、成本上升等因素,努力争取更高的价格,达到救助基地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目前,我市引进的主要是法国“伊拉”种兔。今后,结合饲养情况,将灵活引进其他品种的高效优质种兔,发挥优良品种的优势。饲养管理是救助基地取得成功的中心环节,减灾救助基地严格按照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防疫、统一供药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提高基地管理水平。重点优先选取老党员、优抚对象、残疾人等作为首批救助对象,与受助户签订协议,建立救助档案。救助基地得到的收益,定期发放到群众手中。严格资金发放程序,公开资金发放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及审计等机关的监督,切实把好事办好,保障灾民、特困户的养殖收益。 王艳华 代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