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祖国,才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可亲。就像孩子离开母亲一样,身居异域,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是那样的深情、殷实……”9月4日,似乎仍未抚去异域风尘的冯良平动情地说。
2005年8月2日,38岁的单县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冯良平和我省23名医生一起从北京乘机,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坦桑尼亚首府达累斯萨拉姆。然后,冯良平等6人被编成一组,派到坦桑尼亚最偏远、最贫困的塔宝拉省省立医院,从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行动。
冯良平说,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3200万人口中98.5%以上是非洲人。冯良平所在的医疗队是1964年中坦建交以来,中国选派的第19批援助医疗队。一踏上坦桑尼亚陌生而原始的土地,冯良平最深刻的感受:这里远比想象的要贫困得多!
冯良平所在的塔宝拉省立医院是简易低矮平房围起的院子,职工300多人,仅4名主治医生,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冯良平介绍说,坦桑尼亚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基层医疗保健落后,妇女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疾病相当严重,妇幼死亡率很高。因此,冯良平所承担的救助任务异常繁重。坦桑尼亚40%的财政靠国外援助,其国民已习惯靠救济生活。对施援国家尤其对乐善好施的中国人格外亲切友好。冯良平认为,我们代表的是泱泱中国的形象,时时处处要体现中国传统的济贫助困的优秀品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因此,无论在医院还是在街上,只要坦桑尼亚人伸手索取,抑或遇到危情,他和队员们都会慷慨解囊。几枚钱币、数片药剂,都能赢得贫困危难者的愉悦和满足。只要见到中国医生,坦桑尼亚人总是友好地打招呼:“加木、加木(本土斯瓦西里语:你好)!”
冯良平等是塔宝拉省省长家的常客。圣诞节和遇到喜事,省长夫人都要邀请中国医生到官邸做客。省长及其夫人亲自拿出最新鲜的水果,烤制最可口的点心款待他们最尊贵的客人。而省长及家眷生病,冯良平等总是招之即去,悉心诊疗。
逢休班,冯良平和同事经常驱车到附近氏族部落访贫问苦,所到之处均受到氏族首领最高礼仪的接待。“中国医生是上帝派来的生命使者,是拯救生命的真神!”氏族首领对他们说。部落人民则做“乌嘎栗(译音:玉米食品)”和芒果招待心目中的“真神”。不苟言笑的冯良平略显客套,他们会急得哇哇叫。
其实最让坦桑尼亚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中国医生的医疗技术。冯良平介绍说,当地妇女大都15岁结婚,因其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和缺少节育常识及措施,妇女育龄要延续到近50岁,生养孩子颇多,由此生育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十分严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冯良平有时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累得连饭都懒得做。一天深夜,一位45岁的产妇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被送到医院生产。冯良平准备为其实施剖腹产手术,然而他吃惊地发现产妇腹部已有4道手术伤痕。原来,这位高龄产妇已做了4次剖腹产手术。冯良平只得剖开其上腹腔将胎儿取出。并将其严重粘连在一起的子宫、肠道和腹壁剥离,当准备“升天”的产妇发现自己仍有幸停留在人间时,感激地攥住冯良平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冯良平说:“我们是中国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捍卫中坦人民的友谊贡献力量!”
冯良平说,在援坦的两年间,最可怕的是疟疾、艾滋病毒的侵袭。因坦桑尼亚干旱少雨,蚊子猖獗,疟原虫肆虐,当地人患疟疾的死亡率居高。他们到达目的地不久,均被传染疟疾,时而高烧、时而寒栗,多亏了治疗得心应手,避免了生命危险。在当地,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很多,对施救医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冯良平等救治这些病人时,需时刻小心,以免感染。在援坦医护队员中,就有一人在对一艾滋病患者手术时,意外划伤手指,所幸没有被感染,心里惊惧、精神颓丧了一个多月。
坦桑尼亚淡水奇缺。他们同当地人吃的水一样,是雨季积存的地表水。水呈褐色,污浊不堪,始初喝了就拉肚子。为适应恶劣的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强制自己喝。半年时间,当地市场没有青菜,他们只有吃土豆和圆葱,每人都会患严重的口腔溃疡。“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再苦也能坚持!”冯良平对队友说。
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中秋节,冯良平等队友们倍加思念祖国和亲人。融融的月光里,没有圆圆的月饼,没有妻儿的笑靥,他们孤独地守望浩瀚夜空,心中默默地祝福祖国,祝福亲人。一个月后,他们惊喜地收到中国卫生部通过驻坦经代处转送的一盒月饼。趁着九月十五的圆月,他们吃香甜的月饼,唱《十五的月亮》,深切感受到繁荣和谐的祖国是这样令人神往,这样可亲可爱。
援坦两年中,冯良平共接待门诊病人约1.2万人次,主持手术700多例,挽救了1000多名坦桑尼亚妇女、胎儿的生命。
在回国的当天,坦桑尼亚卫生部专为中国医生定做了一套斯瓦西里民族服饰。在隆重的欢送仪式上,“洋装”虽然穿在身,可心中对祖国的挚爱依然那样深情而灼热……
刘厚珉邢维康荣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