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方面”。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指示,聚焦提升菏泽硬实力,坚持把重点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为财源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强大的工业支撑筑牢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
打造“231”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我们必须按照这一重要指示,立足菏泽产业基础,重塑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既好看又好吃”“既发光又发热”的产业,构建起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231”特色产业体系。
“2”,即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把生物医药作为首选产业全力打造,做强引导基金,引进高端成果,落户高端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园区,聚集和生发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力争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生物医药港。高端化工产业是我市财源型支柱产业,必须持续优化结构、延链补链,做强“油头”、做细做精做长“化尾”,盯紧高端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加快炼化一体化步伐,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化工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增速,努力打造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3”,即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要加大规范引导、提档升级力度,逐步向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过渡,形成具有菏泽特色的品牌矩阵。机电设备制造产业,立足技术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和产品体系创新,强化人才引进和智力支持,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形成规模、迈向高端。对物流业务职能实行归口统一管理,集中建设规模市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提升物流园区运营水平,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和物流枢纽城市。“1”,即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我们要着力做好无中生有、由小变大、从大到强的文章,逐步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顺利推进主导产业有序更替。各地要积极对接“231”特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财源型企业,靠高效益产业、高税收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多轮驱动。实现产业突破,必须综合施策,多个轮子一起转,协同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抓好“双招双引”,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增强“税源建设”和“亩均效益”意识,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好项目;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构建人才流动“区域旋转门”,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出口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全省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强化园区功能,完善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物流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稳妥有序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开发区不断提升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做强能级、做出品牌,促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好中央和省一系列支持政策,关心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面对要素趋紧、环境倒逼的“天花板”,必须创新破解方法,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实施更加科学的用地政策,推行“标准地”出让,明确土地亩均投资强度、税收额度,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实施更加严格的能耗政策,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能耗标准实施监管,确保把有限的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用到优质产业和项目上。实施更加多元的融资政策,发挥好专项债券及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生物医药等基金作用,强化银企精准对接,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畅通产业发展的金融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