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统领
凝聚发展力量
“作乡镇主要负责人,应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民生福祉负总责,这就要求不仅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埋头苦干的精神,更要有勇于担当的决心与行动。” 面对千头万绪的乡镇工作,镇党委书记吕玉民体会颇深。
乡镇主要负责人除了“出思路、用干部”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基层一线身先士卒,舍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凡事都要想在前、干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这是干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今年10月以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掀起了大规模的乡村综合整治行动。关键时期,要想取得决战成果,必须有非常的行动。作为党委书记的吕玉民和镇长冲在了最前面。早晨七点下村,监督调度,现场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大家干劲,直到晚上11点还在调动工作。在清理农村“四堆”过程中,有个别村干部群众不理解、行动迟缓,他们就细心做工作,直到当地干部群众理解支持为准。
镇党委一班人以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体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与村“两委”班子签订发展经济责任书,逐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严格考核,并作为年终奖惩和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的吕玉民,不仅关键时刻能拍板,重大决策具有前瞻性,而且有敢于担当的胆识和魄力,出了问题能负责。这样才能鼓励干部大胆创新,敢闯敢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繁杂量大。乡镇书记如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即使变成三头六臂也干不了、管不好。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土地增减挂钩、乡村综合整治等,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宽容一线干部的过失,关键时候还要替他们承担责任,撑腰打气。这样才能解除干事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的主动性。
同时,镇党委一班人坚持公道正派。待人做事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优亲厚友,更不能徇私舞弊,才能使干部群众从心里佩服,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扎实有力的党建工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等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依托景区资源优势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隆冬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浮岗镇境内平坦笔直的村级水泥路面上,两边绿化得整齐划一,整洁的河道、宽敞的路面、漂亮的庭院,是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最好见证。
据了解,2015年以来,镇里多方筹措资金,新修乡村道路500余公里,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孟杨庄、堤头社区和浮龙港湾社区等8个社区、行政村户户通率达到90%以上。
同时,全镇投入210余万元对所有新修道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栽植法桐、紫叶李等3.6万余棵,栽植灌木6000余平方米,投资260余万元安装路灯2000多盏,乡村道路亮了、绿了、美了,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在浮龙港湾、堤头社区和小王庄村建设可容纳100多辆车的停车场3处。在堤头社区服务中心分别设置旅游咨询点和旅游展厅,为游客答疑解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镇旅游文化进行了直观地展示,并在展示架上陈列全镇辖区内的旅游特色产品精品礼盒。与菏泽市专业网络机构合作开发“浮龙湖E游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游客可实现扫码免费上网,提供景点、酒店、农家乐、民宿、特色美食信息,并提供一键导航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是基础。镇里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辖区内的孟杨庄、堤头社区、浮南和浮北村是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除此之外,还有小王庄、大范庄、大坝林庄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他们把这些资源重点打造利用,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全镇共打造环浮龙湖采摘园10处、休闲农家乐18家,大范庄村黄桃种植采摘基地3000亩、牡丹种植观赏基地800亩。马庄村苹果种植采摘基地1600亩,大坝林庄观赏景观苗木种植500亩。
在浮龙湖南岸小王庄村建设了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共建有大棚100个,园区划分为高端果蔬种植区、精品采摘体验区、现代农业成果展示区、产品初加工区。目前,高端果蔬种植、精品采摘已经正常运营。他们聘请福建、寿光专家种植火龙果、长串葡萄、板栗等高附加值新品种,除供游客采摘外,还销往上海、青岛等大城市。
位于浮龙湖南岸的清农学堂项目投资720万元,由北京绿十字公司规划设计,清华大学提供业务指导,已经竣工。另外,清农驿站、3000米污水管网及小型污水处理站,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该项目集学堂、展厅、广场、生态餐馆为一体,他们创新实践形式,建成集“教育、考察、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成为面向全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扶持乡村工匠等为一体的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为实现农村建设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清农学堂的投入使用,不仅能为当地培训紧缺的新农人,而且能拉动餐饮、民宿、采摘等行业的发展,成为浮岗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通过全域旅游创建,浮岗镇已基本形成沿黄河故道与环浮龙湖周边两条特色旅游产业带,为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探索了经验,一个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开发旅游专业村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且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因地制宜,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探索乡村振兴与发展旅游相结合的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浮岗特色的发展之路。”镇党委书记吕玉民告诉记者。
“小王庄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位于浮龙湖南岸,我们就地取材,利用旧村改造的机遇,提出了身处旅游区、建设旅游村的口号,采取‘一户一案、一户一景’的设计模式,一栋栋设计新颖别致、具有仿古建筑和现代风格结合风味的乡村民宿拔地而起,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而且为开发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村党支部书记董清泰向记者介绍。
“我们的民宿有近300平方米,上下两层,投资190多万,这是我和邻居利用老宅基地合作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正在教室内外装修,预计明年春天就可以开门迎客了。”在外地打工的户主人侯照兵谈起自己的旅游民宿充满了期待。
近日,在小王庄村的一处新建民宿内,户主谢银海正在整理客人刚离开的房间。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改造后的民宿共有6个标准间,卫生间、热水器、空调、沙发、床位配套齐全,干净卫生且价格实惠,已经吸引了很多外地回头客,每到浮龙湖国家AAAA景区旅游旺季,更是供不应求。
目前,王小庄行政村民共计划改造新建民宿居24户,目前已有21户改造完成,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政府奖励补助资金500万元。环村大道及村里高标准水泥路、路灯、绿化、休闲广场等配套工程已经完成。
在旅游专业村开发建设中,镇党委确定清晰的发展思路,打长谱、谋长远,培养具有市场经济意识,会管理、善经营,拥有先进理念和致富手段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成员发展村庄特色经济。通过几年的建设,小王庄村已逐渐发展成为环浮龙湖周边集旅游、度假、餐饮、民宿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专业村的成功实践就是有力证明。
特色产业带动
脱贫路上一户都不少
据了解,纯种浮龙黑猪是单县特产,俗称黑土猪,以其肉质细嫩,香而不腻而闻名于世,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镇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坝上食品有限公司在该镇坝上村建厂,已发展成为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养殖企业,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黑猪存栏可达5000头。
浮龙湖黑猪源自浮岗镇本土黑猪,传承自然交配饲养,保留着中国原始黑猪的原生态和原始风味。饲料为玉米、大豆、麦麸、花生秧和牧草等。采取基地散养模式,自然生长基地远离工业区,土壤、植被和水质没有任何污染的黄河故道,活动空间大,运动消耗多,生长速度慢,喂养周期达14个月以上。
公司根据季节不同,给黑猪的饲料也不同,实施生态养殖,让黑猪回归自然生长,让人们吃到“自然生长,天然肉香”的童年味道。并实施了全程可视化追溯系统,打造透明产业链,供人们参观,并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因此,从浮龙黑猪上市以来,除在菏泽、商丘等就近畅销外,远销北京、广州等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而且增加了地方收入、带动了贫困户就业。
2016年以来,浮岗镇利用各类扶贫资金,全镇建成扶贫车间17个,冬暖式种植大棚136个、占地500余亩,春秋式拱棚148个、占地457亩,肉鸭养殖棚14个。共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直接带动700多贫困人口增收,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作为全县最边远、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73户、5559人已实现全部脱贫。
“两新”融合项目
提升村民幸福感
近日,记者看到浮岗镇的“两新”融合项目浮龙佳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建筑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一栋栋楼房正拔地而起。
“我的新房有120多平方米,由于我已拆迁的房子面积较大,新房不但没有交钱,还返还了2万多元。”想到自己马上搬进装修一新的新楼房,主人张新民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房子不但面积大,而且设计合理,水电暖配套,每家有一个停车位。”浮龙佳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民起给记者介绍说。
浮龙佳园是浮岗镇实施增减挂钩、推动新村改造的社区之一,有10个村庄合并而成,共有1268余户、5000多人即将陆续搬进新居。可复耕土地1200多亩。
该社区占地293.4亩,投资4.2亿元,由道路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规划建设居民楼94栋,硬化园区道路6.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社区还配有高标准的广场、医院、幼儿园、小学、农机大院等,极大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2015年以来,镇里先后完成了浮南、浮北等13个村的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土地2400余亩,腾出土地指标1214亩,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有效促进了全镇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镇里积极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四德人物”评选、“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厚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村精气神。
修道路办水电
造福父老乡亲
“镇党委、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宗旨意识,加大对林田路水电等各类社会事业投入,促进其健康发展。”镇党委副书记张鹏向记者介绍。
镇里切实把井、水、电、路等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到实处,加快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打造、推动高标准农业开发项目落地实施,切实满足群众对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提高村民满意度。
浮岗镇有一部分村庄位于黄河故道,土地沙化严重,农林牧用水量较大,为此镇里多方争取专项资金,先后投入5000万元建设高效农田示范方,新打机井400余眼,铺修生产道路60余公里,修建桥涵41座,供电设施安装到地头,全面改善了6个行政村1.6万亩耕地的农田水利条件。由于基础设施的彻底改善,亩均效益明显增加。位于黄河故道的沙地变成了良田,不仅种植了大量苗圃,还有千亩苹果园和千亩桃园,为开发黄河故道旅游创造了条件。 记者 王富刚 通讯员 姚华霄 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