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菏泽大平调 风雨五百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何西良指点青年演员们排练戏曲《三顾茅庐》
何西良剧照
何西良纠正徒弟们规韵、吐字、拖腔等方面的问题
  开栏的话

  远方无穷,历史无涯。唯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长河,在手口相传间记录人类文明的延续。

  于菏泽而言,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俯拾皆是。菏泽在国家、省两级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三个方面,均居山东省之首。这些文化遗产,堪称菏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菏泽古老族群的身份记忆,它蕴含着菏泽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性和文化意识。拾起其中厚重的文化力量,就是从中传承前人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血脉。

  为更好地传承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日报文化版即日开办《走近非遗传承人》栏目,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您一起感受多彩非遗的独特魅力。

  7月30日,在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正在指点青年演员们排练戏曲《三顾茅庐》。

  何西良主工生行,其本嗓演唱透明清纯,发声吐字乡土气息浓郁,极具韵味,代表剧目有《收姜维》《张三李四》《法魂》等,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曾任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团长。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

  据何西良介绍,菏泽大平调也称“大梆戏”“大油梆”,属于梆子声腔系统,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大平调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流传至今的700多个,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收姜维》《百花亭》等180余个。内容大多取材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演义小说。大平调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冀五省边缘地带,按方言流行的区域分为东路平调、西路平调、河东平调,其中河东平调以菏泽为中心。2008年6月,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西良表示,菏泽大平调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非常辉煌,1992年,大型现代戏《张三李四》进京到中南海演出,荣获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90年代后期,全国戏曲都开始走下坡路,剧团开始自负盈亏,剧团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创收和演出中,很难再有精力进行新的创作,“但即使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大平调剧团克服一切困难,排了《张三李四》《法魂》《天职》等一批剧目,并在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三届、四届、五届、八届文化艺术节中均获表演一等奖。”

  “我们菏泽老百姓很爱看戏,是个名副其实的‘戏窝子’。原来的演出都是商业性质,老百姓想看戏得自己拿钱,现在剧团都是免费给老百姓送戏下乡。”何西良说,现在大平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愿意学戏的人太少,剧团里的演员大多都在50岁左右,等他们这批人退休之后,能担任主演的人真的不是很多。

  从2011年开始,他陆续收了几名徒弟。去年,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招收了20余名学员。何西良说,他认为传承大平调不能仅仅局限于菏泽,无论是哪里人,只要愿意跟他学习大平调,他都愿意传授。 文/图 记者 时苏建 孙涛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采访掠影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广告
   第05版:健康·广告
   第06版:文化·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菏泽大平调 风雨五百年
长安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菏泽
菏泽牡丹第一枚国际银质证章
樊诚:烈火中永生的抗战英雄
九女集
施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