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程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们也将疲于应付。
当前,打着“从娃娃抓起”的旗号,各种进校园活动的泛滥已让不少学校头疼。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向媒体历数自己接待过的奇葩项目:文明养犬知识普及巡回宣讲、秸秆禁烧系列活动、防范金融诈骗知识竞赛等。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活动和中小学生息息相关,又有多少活动仅仅是各路部门在学校“巡演”的表面文章或政绩工程?
中小学校园是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地方,不是心血来潮、“拍脑袋”决策的“试验田”,面对各种天马行空的奇葩项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芜存精,否则,校园和学生都难免会在“从娃娃抓起”这样的神圣旗号下不堪重负。
对于与孩子有关的进校园活动,要定标准设门槛,于法无据于理不合的项目都要挡在校园之外。因为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不仅不能让学生受益,反而可能摧残学生的身心。比如打着“国学”“女学”的幌子,强制进入幼儿园,逼迫幼儿园老师率领三岁幼童进行“刺绣训练”,就纯属摧残幼童身心的负能量项目。而对于那些有实用性、能够提升孩子的生活智慧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的项目,则可以在校园内合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