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挥毫泼墨绘人生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刘希信,1940年出生于鄄城县舜王城村,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喜欢书法,是菏泽市唯一一个农民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黝黑泛红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爬满了皱纹,无疑是悠悠岁月留下的一道道印痕。

  时光荏苒   初心未改

  刘希信老人从十岁就开始练习书法,时光如梭,转眼68年过去了,如今他已是78岁高龄,练习书法的习惯从来就没改变过。

  “当时我父亲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看他练字,在父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慢慢地我也就喜欢上了。”刘希信说。但是父亲并没有亲自教他写字,而是给他找了当地一位杜老师,指导他。  

  “杜老师每天把字写好,然后让我蒙着纸临摹,但是那个年代太穷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纸墨,大多时候我都是在地上,用树枝练字。”尽管是这样,刘希信对学习书法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动摇过。直到1988年,刘希信开始跟随著名书法家张剑萍学习,刻苦临《圣教序》,得二王之逸风。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名师的指导,他的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4年,他的作品被刊登在《菏泽日报》,他拿出了那份珍藏了24年的报纸,因年代久远报纸虽已发黄,但完好无缺。此后,他的作品不断荣获佳绩,1995年“三国文化”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中荣获三等奖、1995年12月赴京举办的“山东农民画展”中被评为优秀奖、2007年在全市老干部书画展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在第二界全省老干部艺术节书画展中荣获二等奖。1997年成为山东省书法培训班第一批学员,经专家评审,他成为了菏泽市唯一一位农民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善气迎人 乐善好施

  刘希信是一位非常善良和慷慨的老人,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他向菏泽市慈善总会捐赠了150幅作品。

  2010年玉树大地震,他向鄄城红十字协会捐赠了102幅作品。他的那些作品,有的用来拍卖赈灾,有的赠予灾区人民,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抚和鼓舞,让他们对生活重新点燃希望。

  2013年在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节上,他现场向游客赠送了50幅作品,外地游客不但记住了菏泽牡丹的芬芳,同时也记住了这位慷慨的赠画老人。不仅如此,平时只要有人登门求字,他都会慷慨赠予,从来没有让人扫兴而归过。

  “我只是一个农民,不是什么大书法家,有人来要幅我写的字,那是说明人家对我的认可,我打心里就高兴,哪有不送的道理。”刘希信说。平时村里有宣传活动,村干部都会找他帮忙写字,他都是非常认真地完成,而且不收取任何报酬。

  “村里干部要给钱,我都坚决不收。他们说我又搭功夫又搭纸墨,不收钱怎么行?”说到这里刘希信老人笑了,他接着告诉笔者:“这算什么呢?改革开放后,我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铺,为了买纸墨练字,我把小卖铺都给搭进去了,那可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啊,现在搭点功夫纸墨算啥啊!”字如其人,品格自现,刘希信老人朴实无华的话,说出来让人敬佩。

  一如既往  人生无憾

  “我这辈子一路走来,到了现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我心里没有任何遗憾,感觉活得很充实。”刘希信说,“书法跟随了我一生,我现在都上瘾了,如果哪天不写几个字,我就感觉跟少点什么似的。只要拿起毛笔,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而且还有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么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他都是五点起床练习书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

  回忆起当初练字的场景,刘希信依旧记忆犹新,白天要下地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练字。那时候农村穷,别说电灯,就连蜡烛都用不起,都是用的煤油灯。每当夜幕降临,劳动了一天的村民都在村口的柳树下乘凉,而刘希信却在煤油灯散发出弱小的灯光下挥毫泼墨,虽然煤油灯远不如电灯明亮,但是它就像夜晚的希望之灯,照亮了刘希信的书法之路。

  “拿起锄头进田地,放下锄头拿笔杆。”刘希信只是一个农民,他虽然没有太多光鲜的头衔,但是他对书法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改变,这种精神就是他头顶最荣耀的光环。

  文/图 通讯员 刘永霞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记农民书法家刘希信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富民周刊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文化·广告
   第06版:健康·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袁复荣:血染鲁西南的抗日英雄
挥毫泼墨绘人生
杨振书法作品再获全国金奖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