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琴弦悠扬
  □  殷修亮

  冬夜,我和妻子去校园外散步。

  走出校门不远,就听到有悠扬的弦子声从老胡的理发店里传出来。老胡是个老光棍汉,在学校附近开了个小理发店,常从理发店前经过,和老胡也算是熟人了。我和妻子决定去理发店里看看。

  掀开防风的塑料膜,再推开那扇玻璃门,只见里面坐着两男一女,除老胡外,其他两个人我都不认识。那个黑红脸膛的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手里正握着一把京胡,显然,刚才的弦子声是他拉出来的。他们一起热情地给我们让座,因为和老胡熟识,我们也没客气。

  老胡告诉我们,女的是他新找的老伴,原来在一块唱琴书,那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是他老伴的兄弟。三十多年前,他们几个人组建了一个琴书队,老胡拉坠琴,女的弹扬琴,她兄弟拉板胡,后来琴书队解散了,老胡以走街串巷给人理发为生计,这姐弟俩也放弃这个行当,姐姐当起家庭妇女,兄弟去了外地做蔬菜生意。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六十多岁的老人,女人丈夫去世十几年了,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生活富裕、安宁之后,这些老艺人们又聚在了一起,重新操起京胡、坠琴、扬琴和手板。

  收拾完家务,女的打开桌上的琴盒,老胡摘下挂在墙上的京胡,他们三个开始各自调音,几分钟后,只见女人将手中的手板一扬,随即,京胡、板胡、扬琴一齐奏响,这久违的合奏,像一壶陈年老酒,香醇的气息一下子把我带回到遥远的童年。

  三十多年前的乡下,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十分贫乏,最高级的娱乐是一两个月来一次的公社放映队,电影队一来,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热闹,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再就是农闲时节请来的唱琴书和坠子书的民间艺人,这些人一唱就是五六天,一般要唱完一大部戏书才离开,村中心的大槐树下坐满了听书的人。那时没有眼下剧院里声嘶力竭的喝彩,没有现在极具夸张的掌声,只有悠扬的琴弦声和浑厚质朴别具风味的唱腔在深沉的夜色里飘荡。说唱者眯着一双眼睛,认真而专注;听戏的人面含微笑,嘴巴跟着节奏一张一合,陶醉其中。夜空中飞来飞去的翩翩的蝙蝠,似乎是在随乐起舞,给乡村的夜晚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后来,我村里也有了一班唱琴书的,有男有女六七个年轻人,他们白天去地里干农活,晚上聚在一起,在朦朦胧胧的煤油灯下,在一个请来的外地师傅的指导下练习敲、拉、弹、唱。院子里坐满来听戏看热闹的人,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在大树上,有的搬来马扎和小木凳子,人们随来随走,无拘无束,大家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在这里享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愉悦。“墙上画马不能骑,老牛拉磨不如驴,瓷碗不能当蒜臼,镜中的烧饼不能充饥……”我们这些跟着看热闹的毛孩子,也都会咿咿呀呀地唱上几句。

  老胡他们先是合奏了一曲《东方红》,接着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演奏了一曲《社员都是向阳花》,这朴素的旋律带给我久违的亲切和温暖,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妻子也一脸微笑,沉醉其中。在我的要求下,老胡边拉边唱了一个小段子,他声音嘶哑,没有了当年的洪亮和圆润,但仍能带给我美妙的享受,我静静地听着,回味着,思绪不时地在现实和梦境中往返回环……妻子想听那个女的唱一段,她笑着说这几天嗓子发炎,没声了,等好了让我们再去听她演唱。

  看看时间不早,我们告别,走出不远,屋子里又传出悠扬的琴弦声,这美妙的旋律在冬夜里是那么甜美,那么迷人……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民生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楼市·广告
母亲的腊八情结
琴弦悠扬
魂归故里
大湖风情
“老印”改行
诗意人生
回家的路
开在北陆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