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一角
  春天的大棚里,孕育着希望和丰收。

  53岁的许文学顾不得欣赏春色,一大早就来到大棚里,收割成熟的芹菜,一双爬满沟壑的宽厚手掌,在绿油油的芹菜地里忙碌着。

  许文学家住高新区吕陵镇许寨村,因本身身体不好,加之要伺候年迈多病的73岁母亲,所以早早就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每年就靠着家里的四五亩地生活,粮食熟了,就卖了,然后拿着钱买药。那时候,我真是觉得生活没什么希望了,感觉像陷在了黑暗里。”许文学告诉记者。

  2016年,一束阳光照进了许文学的生活——村里要建60个扶贫大棚。

  “60个扶贫大棚全部由市财政投资建设。为让扶贫大棚真正发挥扶贫作用,我们将大棚租给一家公司经营,这家公司再招聘贫困户打工或吸纳贫困户以劳动力资本的方式入股、分红。”高新区扶贫办主任任治安说。

  为让许文学尽快脱贫,考虑到他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村干部来到许文学的家里,劝他以劳动力的形式入股一个大棚。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许文学决定和其他20户贫困群众一样入股一个大棚。“我觉得,这是我走上致富路的最后希望了,我不想让机会就这么溜走。”许文学如是说。

  “该项目可实现70余名贫困户就业,年收租金120万元,全镇7051人实现分红。像许文学这样参与入股的群众,每年大约可得到近两万元的收益,其他在此处打工的群众,每天也可有50多块钱的工资。”吕陵镇扶贫办副主任肖鸿斌告诉记者。

  许文学说,因为自己也入了股,所以,干起来特别来劲。他觉得,那顶戴了十多年的“贫困户”帽子,快要摘下来了。

  就在许文学憧憬着未来时,万福办事处杜庄社区67岁的曹冬梅也在绢花车间努力工作着。

  村里人都说,曹冬梅是个可怜人。前些年,曹冬梅的儿子儿媳到城里打工,因事故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加之老伴早就离世,只剩下年迈的曹冬梅和一个十多岁的孩子。

  相继而来的打击,让曹冬梅深陷贫困。

  “为帮助曹冬梅老人和孩子能尽快过上好日子,我们村‘两委’积极出谋划策,动员一些有能力的人,帮助贫困户,傅继发就是其中的一位‘能人’。”杜庄社区村委会会计杜庆月说。

  傅继发是一位下岗工人,前些年,他做起了绢花加工。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他也想帮助一下村子里的贫困群众。

  “我先是租了村子的一块地,建起了一个厂房,然后,又招聘了包括曹冬梅老人在内的十多户贫困户前来就业,贫困户每人每天可收入五十块钱左右。”傅继发介绍说。

  据介绍,杜庄社区共有1500多人,目前,仅有24户贫困户。今年,杜庄社区将全力帮助这24户贫困户脱贫。

  “当前,高新区还有11个省级贫困村和8个市级贫困村,1877户贫困户、4049名贫困群众。2017年,我们将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全力抓好就业扶贫等措施,力争脱贫1247户贫困户、2837名贫困群众。”任治安说。  记者 胡德光

  (本版照片均由高新区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高新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侧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大美菏泽 盛世花开
   第04版:大美菏泽 盛世花开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聚焦“高新”促创建 凝心聚力谋发展
编者按
抢进度 赶工期 确保签约企业按期入驻
农村电商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图片新闻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