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牡丹 情缘深重
1975年的4月9日中午,从杭州辗转多次赶到菏泽的何水法匆匆放下行李,就急着借了辆自行车赶去现在的赵楼附近看牡丹,没带任何工具,用他的话说是去“踩点”,先看好最佳位置、最喜欢的品种,以便于第二天的创作。
“第一次看见菏泽的牡丹,就被惊艳到了,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活色生香这个词用起来再好不过了。”谈起41年前初见菏泽牡丹,眼前的何水法依然是欣喜和激动。于是,有了创作灵感的他不顾舟车劳顿,第二天凌晨5点多钟就从床上爬了起来,不料天却下起了大雨,何水法烦闷了起来,他急着赶去画牡丹,可是这样的天气让他不知所措。直到午饭过后雨还在下,看着一直念叨的何水法,邻居告诉他说,两里地外的朋友那里有一把伞,可以去问问看。何水法喜出望外,立马动身去借来了当时非常珍贵的一把伞,赶去目的地,开始了他在菏泽的首次雨中写生牡丹之旅。
“牡丹缘,伞中情。”谈起这段终身难忘的记忆,何水法用六个字总结,他一直向记者感慨菏泽人民淳朴的民风和热情好客。
13次专赴菏泽“约会”牡丹
何水法说,今年是他第13次专程来菏泽画牡丹,平均算起来每三年就要来一次,他与菏泽牡丹的缘分从29岁延续到了70岁。
“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来菏泽看牡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花的神韵吸引,传统书画讲究笔墨精神,而牡丹是富贵之花,雍容华贵的时代精神与传统的笔墨精神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祖国繁荣昌盛的伟大梦想,也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何水法一直强调要坚持大文化格局,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唱响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我有浓厚的牡丹情结,我们讲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的很多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菏泽牡丹。另外就是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也让我在走过众多名山大川之后依然流连忘返。”这也是他一直对菏泽有着深厚感情的原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何水法就捐赠了30件作品给菏泽博物馆,之后的时间里,他关注菏泽发展,筹资助力菏泽建设新的博物馆,带着学生捐赠作品给菏泽慈善总会,并被聘担任菏泽博物馆、菏泽美术馆的名誉馆长……
为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点赞
作为一位与菏泽牡丹有着不解情缘、闻名全国的书画家,何水法一直关注着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发展,牡丹做为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通过产业链条拉伸,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从种植、观光迈进了工业领域,衍生出了100多个深加工产品。何水法在看到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结出的硕果,为菏泽牡丹点赞。谈及今后的发展,何水法说:“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菏泽牡丹产业,应当继续坚持种植的规模化,在数量上、品种上再下功夫,更要有精品意识,要注重栽培艺术及观赏场地环境的优化,多角度谋划让牡丹价值再放大,最重要的还要从大文化的角度,围绕牡丹精神,使地方特色比如戏曲、武术等融入牡丹元素,创作出更多像蒋大为的牡丹之歌这样传唱度很高的艺术作品。”
对于菏泽书画产业的发展,何水法也给予了好的建议:“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打造群体,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整个产业的发展融入完美、健康、绿色的人文精神,并坚持走大胆创新的路子。”
文/图 记者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