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老中队的“源头活水”
——回忆武警成武县中队的点点滴滴
  □ 蒋哲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武警成武县中队的源头活水很多,但真正的源头活水是什么?亦或它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当然开创成武标兵的首任主官孙吉润、李庆等老大哥们,对此均有很深的见地,尤其是孙吉润指导员的《与基层干部促膝谈》,我一直视为带兵的宝典。

  离开老中队已经8个年头,虽然老中队在好几年前就随看守所实现了整体搬迁,从成武县城的中心地带迁移至工业园区的一角,但老中队的一草一木,至今仍流淌着些许旧时的记忆。正如一位首长所言,成武是一片热土、乐土,更是一块沃土,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成长和砺炼,同时我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家庭。用当地朋友的话讲,我算得上是半个地地道道的成武人,因为我是成武的“客”(念kei,意即女婿)。从警校毕业到提升副营职后离开中队,我先后在这个火热集体里工作生活了六年多时间,加之一直在菏泽支队工作,几重因素让我始终感觉自己不曾真正离开过中队半步。我是创标兵中队后的第六任指导员,我前任的前任和后任的后任们,均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印象更深刻的还是几位前任,他们既像舵手,更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不仅自身褶褶生辉,同时还有如行军打仗的指北针那样始终如一、表里如一,率领官兵一路向前,从不偏移。他们分别是开创标兵的首任指导员孙吉润,其主要特点智慧充盈、方法奇多;第二任指导员李庆,其特点是格局颇大,自律意识强;第三任指导员王荣茂,其特点为工作精细、作风务实;第四任指导员陈万钢,工作务实、方法灵活。当然,后起之秀很多,在此不一一累述,是他们厚实了武警成武县中队的底蕴,为今日之成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爱在细微处,爱在无言中

  爱兵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爱兵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爱兵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故事是听来的,但绝对真实。1996年5月,安徽籍战士谢治国的父亲晒粮时从房顶摔下不幸身亡。噩耗传来,他痛不欲生,心里几乎长出翅膀,盼赶回去最后看一眼父亲。但他很犹豫,中队工作忙,自己又是个新兵,说出来领导会同意吗?于是强忍着悲痛没吱声。然而,悲伤写在脸上。原指导员孙吉润将他从训练场上叫下来,把回家的车票和线路图塞进他手中,同时又将两瓶“文亭”老酒令其捎上。谢治国哭了:“我没想到干部想得这么细。”刚过6天,谢治国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匆匆返回。当他一脚踏入中队大门时,扑入眼帘的是列队两侧的官兵和一条横幅:请你化悲痛为力量,我们与你同在!谢治国心头一热,鼻酸话噎泪淌脸庞。就是这位战士,后担任炊事员,勤学苦练,想方设法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顿顿吃的舒心。他还主动承担养猪任务,每年出栏生猪二十多头,收益近万元。之后,他当了炊事班长,入了党,还荣立个人三等功,事迹被编进快板词,传唱于警营内外。类似事件,在中队经常发生,每一茬官兵几乎都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人有难,总会是众人化解。成武中队,从来就没有趟不过去的火焰山。

  上等兵王敬良,入伍前就因与家人关系紧张导致有些轻微的心理抑郁,入伍后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施予了较大压力,一度出现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的症状。此时正值中队争创全军先进典型的关键时刻,机关有个别同志建议将其调离中队以防万一,但时任中队长孔海峰坚决不同意将其当包袱甩出去,而是留在身边时刻伴随其左右,悉心开导,百般关照,加之采用药物偏方积极调理,前后三个月的时间逐渐康复如初。退伍离队后,一直对中队念念不忘,其父亲专程为中队送来“忠诚尚武”之牌匾以示谢意。

  相信士兵,更要依靠士兵

  “部队建设到底靠谁?我看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基层广大官兵。”在中队,有一名老兵的名字让历届官兵耳熟能详,他叫王荫才,1990年3月入伍,天津人。是赫赫有名的“武教头”、政工“小教员”,中队最具影响力的班长,曾3次荣立三等功。他爱中队甚于自己的家,1994年探亲时,他把为中队购买镁粉作为首要任务,时间未到,他不顾未婚妻的挽留,背上20斤镁粉就踏上归队的路途。他多才多艺,却从不恃才傲物。老中队大门影壁上的“武”字就出自他之手。1994年王荫才超期服役一年后,村书记、村企业的总经理专程到中队来“挖他”,并许以部门经理和高薪报酬,但王荫才只是憨笑摇头。他还耐心说服要同他分手的未婚妻,一直超期服役至第6年(义务兵最高年限)。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原因,最终提干未能如愿,大家对此都十分遗憾。最近两年,因宣传推广成武,我有幸与受邀回老中队的王荫才班长“零距离接触”。从他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了历届成武人为编制“成武光环”的心路历程,在中队荣誉室,他一手触摸着荣誉卡片,双眼通红深情道白:“成武中队,我来过,为之奋斗并燃烧过,不后悔!”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既像邻家大哥,更像老班长。之后,我们经常在微信群、朋友圈中保持着密切交流。看得出,他爱中队爱得很深。2014年和2015年,他撇下自己的公司,先后十多次,从天津赶往中队,前后历时近半年时间,跟随中队事迹报告团往返于济南、北京及菏泽各县区作报告达四十余场次,期间家人生病、孩子考学,他都顾不上,可他十分坦然,“只要中队需要,我随时可以冲锋。”此情此景,我突然想到了中队的《冲锋号》小报,中队不正是靠着这一茬茬好兵们在冲锋号角的指引下,始终勇往直前吗?代理排长程良、特优班长孔海峰、全能士官张希柱、奥运火炬手王国启、运动健将常志杰、拾金不昧张海洋、大学生士兵常鹏飞等战友的身影一一闪现在眼前。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战士,现在有的已经提干,有的转改为了中级以上士官,有的退伍后重回大学校园或开创自己的公司,他们在部队都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个人身上都有数不清的、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士为知己者死。都说人心是最坚固的城堡,它能挡住子弹,可挡不住被人信任的魔力。

  公事论理,私事论情

  一公万事通。基层就那么几十号人,除了执勤就是训练,其实没有那么多弯弯道道,只要中队干部能开诚布公、经常在战士面前“戳戳麻骨”“晒晒账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更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中队有每月召开一次“诸葛亮会”的习俗,定期收集官兵的意见建议,特别是中队受到上级表扬或有什么重大喜事,往往是先开“庆功会”,再开“亮丑会”,各种善意的提醒经常把受奖者弄得脸红脖子粗,刚想翘尾巴就被打压下去了,这也是各级宣传材料中提到的“台上常领奖,台下勤揭短”。2004年1月,中队刚刚由第一代老旧平房搬入新落成的楼房,同时又斩获了将第九块标兵中队奖牌,支部“一班人”准备召开一个隆重的庆功会,同时为中队部添置几套高档点的办公设备,给每名官兵购买一套运动服,但会开着开着就变了味:办公设施可以凑合,运动服也可以不买,但网络学习室建设不能光喊口号;现在干部有贪图享乐的思想;部队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也快丢了……一句句、一条条,直戳心灵骨。很快我们将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网络学习室和图书阅览室建设上,率先在全总队实现“电脑和电话进班排”,同时还建成高标准的网络学习室及图书阅览室。新楼房落成后伙房至主下水道一直不通,有近120米左右的下水道需要改建,因地方要价太贵,最后党支部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干部带头抡镐挖沟,一米一米向前掘进,仅此一项就节约了3万余元经费,同时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土木专家”。

  在中队,凡牵涉到官兵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如战士学技术、转改士官、提干考学等,党支部从不偏袒,更不含糊,经常是一把尺子量长短,把“账单”晒在明处。但凡牵涉到官兵的私事,能方便的则尽一切可能提供方便。2003年11月份,当时我任中队的副指导员,家属即将临产,当地风俗很忌讳在别人家生孩子,甚至老丈人家也不行,房东已经向我下了好几次逐客令。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到处找房子的时候,中队官兵背着我开了一次“诸葛亮会”,并安排专人悄悄将两间堆放杂物的仓库收拾好,为我宝贝女儿的到来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此事至今仍令我感动万分。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这难那难,只要干部带头就不难。虽然离开中队已经多年,但刚入成武时的两件小事始终难以忘怀。2000年9月,我军校毕业后分到中队任司务长。因第二天要到支队开会,当晚加班整理账目,由于刚接手,业务还不够熟练,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钟。时任中队长王荣茂(现为临沂支队政委)查完哨后专门到我宿舍看了一下,并叮嘱我早点休息。第二天早上,我寻思昨晚加班那么晚,按条令也可以晚起床半小时的,所以当起床哨吹响后,我没有起来。自卫哨兵跑过来叫我起床,我没有反应,直到值班班长过来叫我:“司务长,队长、指导员让我来喊你出操,就差你一个人了。”我才很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出来一看,战友们全都到齐,队长站在一班的排头,指导员站在二班的排头,而三班的排头专门为我空着。队长见我到了后,什么也没说,通知值班员就出操了。晚上,指导员找我郑重地谈了一次心:“成武中队的干部,始终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再苦再累,也要站在排头,这不仅仅是做给谁看的问题,因为当标兵就得有标兵的样子。”这次“出操事件”之后,不管再忙、再累,我都坚持站排头、当标杆,再不敢马虎。我也知道,中队是“无烟中队”,调入这个单位前,指导员是支队有名的“烟枪”。为了戒烟,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他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烟给戒了,据说为此他还输了一个礼拜的液。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武精神”吧。还有一件事,是我任副指导员期间,中队正处在拟搬入第二代营房楼前的过渡期,条件异常艰苦。夏天为了解决大伙洗澡难的问题,我们在伙房旁边清理出一块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买来塑料桶和塑料布,利用工地上的废旧建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简易的露天澡堂子。但由于水量有限,每天最多能晒七八桶水,洗到最后基本上全是凉水了。为了保证让战士们洗上热水,当时就规定了干部最后一个洗,这也是中队经验材料里面干部“五先四后”中“淋浴最后一个洗”的实际出处。当时指导员陈万钢就调侃道:“洗凉水澡是咱们党员干部的专利,谁也不许争谁也不许抢。” 

  成武中队干部站排头、当表率的事例举不胜举,几乎每名干部党员身上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正如老指导员孙吉润所言: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肯定会自然豁得出来。

  爱民为民,永续鱼水真情

  往事并不如烟。中队持续15年照顾驻地刘楼村五保户刘兴旺夫妇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战士们帮大娘和大爷涮洗衣物及表演节目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在官兵们的接力照顾下,两位老人都很高寿,年近九十才安然离世。自1993年起,中队官兵就自发地以“特殊党团费”的形式资助驻地部分贫困学生,至今已连续20余年,先后资助学生达70余人,考上各类大学的也有近60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重要岗位,如今他们也都在用爱心回报着社会、向更多的人传递着温暖。2014年底,中队被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春蕾芬芳”荣誉称号,这是对历届官兵爱心的最好见证。2014年6月份,当时我带着摄制组为中队拍摄一部专题宣传片,有幸邀请到了当年我们资助的一名学生,他现已在国家财政部工作。小伙子名叫姜振帅,成武县郜鼎社区人,当时兄妹三人均上中学,父母务农加之身体不太好,他几度面临缀学,我们从初二开始资助他,一直到他高考,2006年他以成武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又考取北大的研究生。虽然工作很忙,当听说中队拍摄专题片需要他回来一趟后,他刚好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尚未进家门就坐火车直奔菏泽而来,我到火车站去接他。故人重逢,虽相去近10年,但我们一眼就认出彼此,一路上交谈甚畅,感慨很多。原本为他设计了几句采访的台词,但一切都是多余,面对镜头,小姜真情流露,句句发自肺腑。后来我们又通过微信平台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得知他现在家庭非常幸福,老人身体也很健康。真应了那句古语:千金难买少年苦!小姜,请继续加油!

  爱是能够被传染的,爱更是能够被延续的。官兵们爱驻地爱得非常真,驻地百姓爱中队同样爱得也很深。最典型的要数中队拥有的“三大员”:编外指导员宋宪稳(成武县检察院原反贪局局长,复转军人)、编外后勤部长张海龙(营区驻地王庄村村民)、编外武术教练朱红帅(成武县南拳协会会长,优秀退伍老兵)。宋宪稳,官兵们都喊他局长。宋局长有一绝活,他不仅能叫出近12年来中队所有干部的名字,熟知他们的脾性品行,而且也几乎能叫喊出所有战士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老兵们退伍回家后结婚生子,只要向他发出邀请他必到无疑。中队官兵不论谁,只要有思想问题,或家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主动靠上帮做工作、帮解难题,并且“百做百灵”。宋局长不仅做思想工作是一把好手,他编排文艺节目更是行家里手,他和县文化馆原馆长孔祥华、县委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伟被誉为成武“文艺铁三角”,凡成武县有大项文艺活动,他们是总策划兼总导演,这些年中队业余文化活动之所以搞得红红火火,这3名老同志当居首功。张海龙,官兵们称之为亲亲的大爷。中队尚未搬迁至现驻地,他就主动帮着看管建筑工地,以防建材被人偷盗。官兵们入驻后,他每天清晨踏着军号声准点来到营区外面的训练场和菜地帮助收拾这、拾掇那,一刻也不得清闲。中午官兵开饭,他回家吃饭,下午战士尚未操课,他早已“上班”,晚上天傍黑了他才“下班”回家喝汤(鲁西南方言,意为吃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10年的时间,他几乎从未间断。中间偶尔也有不来“上班”的时候,那肯定是生病了没法动弹,要么就是家中有啥大事分不开身。总之,见不到大爷的时候很少,每次到中队,他都会在营区门口嘻嘻相迎,打完招呼又忙不迭地帮着中队干活去了。在他的帮助下,中队不仅鸡鸭鹅猪羊满圈,各类瓜果蔬菜长势良好,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懂农副业生产的“后勤达人”。就是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2015年1月的一个清晨,因心肌梗塞,他倒在了来中队营区的路上,享年73岁。他走后,大娘和他家的两个儿子甚至还有孙女,又都自动自发地接替大爷来中队“上班”。朱红帅,这个曾经在疆区参加过多次维稳任务的武警老兵,退伍后在老家成武县城开了一家武馆,因为曾得到师父真传,所以众多学员慕名而来。尽管平时工作业务挺忙,但他始终放不下那段橄榄绿情结。一到周末,朱馆长就亲自来到营区为官兵传授他的“武功秘笈”。有的绝招,他宁肯不教给学员,但一定要让战士们学会。用他的话讲:“学员们学会了不一定学好,但战士们学会了一定会为老百姓保驾护航,值!”

  强军征途,永不停步

  “成武官兵不畏艰,强军路上只等闲。艰苦奋斗好传统,民主建队代代传。黄河水拍花乡暖,三九严冬不惧寒。喜闻统帅授称讯,历代官兵尽开颜。”这是今年2月13日当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将武警成武县中队授予“基层建设模范中队”荣誉称号的消息播发后,我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朋友圈向众亲友们表达的内心感受:只有不停步,才能继续奋斗;只有不骄傲,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

  1995年的冬天,有位将军曾到中队突击视察。检查完后,将军即兴讲了一段话:成武县中队果然名不虚传。原本没打算到这里来,到中间后顺便拐了个弯。你们中队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在武警部队来讲都是比较差的,但中队其他建设搞得很好,看了以后很高兴。

  在你们这个中队,我看到了几种精神:一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干部、战士都在争第一。二是无私奉献精神,中队没有干部宿舍,干部都住进了班,不是中队没有房子,是他们不住。三是很强的艰苦奋斗精神。中队“三分四定”的袋子,都是官兵自己买材料做的,节省了不少钱。中队没有一个抽烟的,培养了战士艰苦奋斗的作风。四是以细求实的精神,各项工作都能精雕细刻,体现了一个“细”字。战士过生日煮六个鸡蛋也有讲究,赠生日卡,晚上还有一台节目,战士就非常高兴。在家里过生日能过到这个程度吗?不可能,为什么战士不愿意退伍?因为中队拴住了他的心。五是高尚的主人翁精神。战士把中队当作自己的家,像做家务一样干好中队的工作。最后,将军要求官兵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先进地位。并希望中队不仅要在支队争第一名,还要走出菏泽,走到济南还不行,要走到北京去。这位将军,就是后来武警部队原政治委员喻林祥上将,时任总部政治部副主任。中队荣誉室内“没有红军历史的红军连队”牌匾,就是当年将军视察结束后对中队的最高褒奖:对,走到济南还不行,一定要走到北京去!

  历茬官兵始终牢记将军嘱托,坚守“三尺哨位”,铸忠诚品格、砺血性虎气、蓄精细养成、葆传统本色,把首长的关心、关怀化作无尽的动力,把履行职责使命视为全部价值之所在。后来,中队不仅荣立了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等荣誉160余次,还先后斩获首届“全军强军标兵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和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标兵党支部”等殊荣。2014年10月31日,现任指导员张志南作为武警部队基层唯一代表还在古田和总书记同吃红军饭,并受到习总书记及军委其他首长的亲切接见。官兵们用实际行动正一步步把将军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自从来到到伯乐的故乡,心和青春就全都捧上,扑下了身子扎下了根,这里是我第二故乡……”轻轻哼唱着当年任中队指导员时这首自创的心血来潮之作,突然感慨:武警成武县中队不仅有内涵,其实我们也还是有“秘诀”的,只不过就是一茬茬、一代代官兵,始终赓续着“十五字真经”,即:真爱兵、真依靠、真民主、真带头、真模范。

  作者简介

  蒋哲文,男,湖南安化人,中共党员,1995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菏泽市支队副政委,中校警衔。2000年7月至2007年2月在成武县中队工作,历任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后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2次被武警山东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干部标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回忆武警成武县中队的点点滴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百姓问政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文学副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专版
探寻老中队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