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派“第一书记”开荒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大村,同时也是全县数得着的贫困村。全村3000多亩耕地,因为经营不善,大部分变成亩产效益不足300元的林荒地,青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老弱妇女留在村里,土里刨食,靠天吃饭,苦日子过惯了,谁也没啥盼头。但不曾想,短短10个月后,原来没人稀罕的林荒地,如今不仅种上了辣椒、花生、红薯,而且还喜获丰收,亩产收益高达2000元。林荒地淘出了“金疙瘩”,多年的“穷根”被连根拔起,村民笑逐颜开,铆足劲头奔小康。

  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去年年初,省派“第一书记”张殿起到村里后,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重心,积极推动扶贫开发,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落实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测评制度,接地气、办实事,重树党员干部威信,化解群众的怨气情绪。

  班子强,民心顺,村“两委”把目光瞄向村里的2600亩林荒地,打响了扶贫攻坚战。种什么?怎么种?为了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最大的效益,张殿起带领村“两委”马不停蹄,风餐露宿,四访寿光、三下商丘,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决定退林还耕1600亩,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春季种植辣椒和红薯,秋季种植洋葱。 

  林荒地涉及全村每家每户,别看不值钱,但真要收归集体统一耕种,谁都怕吃亏。为了保障群众的利益,村“两委”让大伙儿自由选择种植模式,自愿流转土地、带地入股或者自种,并公开承诺合作社的收入用于村集体公益、民生和相关劳务费。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疑虑,张殿起四处奔波筹集20万元启动资金,先行支付了村民的土地流转金,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从伐树、刨根到施肥、育苗,张殿起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抱成团打成片,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收工,脸晒黑了,手磨破了,他们把汗水洒在了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深播在群众的心田。现在,袁窑村的辣椒已收获,亩产效益4000元,扣除成本,净收入在2500元以上,村民收益每亩高达2000元。种植的红薯也收获在即,村里出资5万元购买粉条加工设备1套,并注册了袁窑三原牌商标,粉条加工基地办得红红火火。   

  通讯员  郑和升  记者  臧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脱贫工作侧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今日牡丹区
   第04版:县域新闻
   第05版:法治菏泽
   第06版:楼市家居·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骑”驴闯市场 敲开致富门
省派“第一书记”开荒
曹县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
电商爱好者学习忙
五举措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服务引黄春灌
定陶县南王店镇“私人定制”脱贫路
罗汉参富了众乡亲
图书流动车为群众送知识
手工编织助群众脱贫
网上开店卖天下 服饰加工富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