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和企业老板的苦恼
“像俺这50多岁、60来岁的人,上面有老的需要照顾,下面有小孩上学需要接送,也想着挣钱,可大空没有,小空在闲聊中就过去了。”引马镇卞寺村村民冀郑芝面对经济拮据的窘况,感到非常苦恼。其实在鄄城,像冀郑芝这样的还有很多。截至2015年底,鄄城县有省定贫困村103个,贫困户29930户,贫困人口有90553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到80%。
“我们的产品多数借助电商外销,产品供不应求,可由于招工难,好多订单不敢接。”位于鄄城县经济开发区的尚凯发制品公司,总经理张双进却有与冀郑芝相反的苦恼。户外家具、发制品等产业是鄄城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难成为困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瓶颈之一。
面对贫困群众就业难的无助和企业招工难的无奈,鄄城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发展链条,在全县434个行政村全部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精准扶贫就业点,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之一。一条以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就业扶贫点为载体,以就地就近就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破解“两难”中开题。
四送 四有 四赢
2015年8月份以来,我市开展了单位联系村(社区)、干部联系户,创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创造群众满意工作业绩的“双联双创”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就业扶贫点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鄄城县借势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参与活动的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帮助全县103个省定贫困村,利用村内空闲地,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扶贫就业点建成后,产权归所在村,对外出租,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扶贫就业点以吸纳贫困群众就业为主,主要从事发制品加工、户外家具加工、服装加工等。从而,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扶贫模式,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标,达到“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
如今,精准扶贫就业点在鄄城县遍地开花,全县103个省定贫困村已经实现全覆盖;其余的村正在加紧建设,3月底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能带动6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春节前,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省委副书记龚正,副省长赵润田到鄄城县调研扶贫就业点建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你看看,这是政府给俺建的光伏发电项目。”临濮镇楼子庄村村民薛传印,把属于他的光伏发电组介绍给记者。这是鄄城县针对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实现就地就业的贫困人口,除按政策进行兜底外,实施的新保障。2015年,鄄城县在8个乡镇15个村120户贫困户进行了试点,每户建设2.5千瓦光伏设备,投资2万元。其中为每个贫困户提供扶贫资金1.4万元,贴息贷款5000元,贫困户自筹1000元,每年收益3000元左右,可以稳定收益20—25年。据了解,今年,鄄城县所有有条件的贫困户都可望安上光伏发电设备,实现全覆盖。
薛传印不仅是光伏发电项目的受益者,他还成为项目推进的范例。原来,薛传印和老伴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自己的房屋无法承载光伏发电设施,县里将发电设施安置到他邻居的房顶上。薛传印的状况给县委、县政府新的启发:为让更多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到光伏发电扶贫,县里将扶贫就业点的房顶、村委会的房顶等充分利用起来,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光伏扶贫的路子也将随就业扶贫点的建设而实现全覆盖。
通讯员 丁秋松 记者 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