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微企业唤醒沉睡“空心村”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我市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意义上“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现象,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记者在巨野县大义镇大王庄村蹲点调查时发现,小微企业正成为唤醒“空心村”的中坚力量。

  微企挖掘土地效益

  撂荒土地长出“金子”

  大王庄村总人口不过400人,三年前,这里实施新农村改造,村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而新村建设后复垦出的130亩土地曾被撂荒一年,直到两年前,才做了详细规划。

  “这些土地一部分分给了农户,种植果树,其余的在市县扶贫办的帮助下,规划建设了40个食用菌大棚,总占地面积60亩,现在已经承包给一个小微企业。”村党支部书记祝传来告诉记者,关于这130亩土地的用途,他思虑了很久,如果像以往一样分给农户种植玉米、小麦,农民收入将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而利用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再承包给小微企业,不仅能给村里带来集体收入,还将带动一部分村民就近就业。

  如今,他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眼下的大王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每天人流、车流穿梭,人流是在此帮忙采蘑菇的村民,车流是前来拉货的订购商。

  “就袖珍菇而言,市场零售价5.5元左右,大棚批量销售,每斤3.2元左右。每个大棚可以产出产品25000斤,获效益8万元,去掉成本5万元,纯效益3万元左右。”祝传来告诉记者,同样的土地,有的长出来是粮食,而有些却能生金。

  “一天过来采3次蘑菇,挣个四五十块钱,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村民高晓兰从家到磨菇种植基地的距离不到100米,除了自家的5亩农田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外,她还有了另一份收入。

  农业生产呈现新特点

  一代新型农民在成长

  微企参与“三农”,正在悄然改变传统一家一户种植养殖模式,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职业化新特点,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大大提升。

  记者在大王庄村自学肉牛养殖场看到,偌大的厂区里,200多头肉牛体格圆润,几位工人正在忙着喂食。

  “肉牛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效益很好,年收入几十万元没问题。”厂长祝自学曾是地道的农民,而今他已经从传统农民转向了技术型农民。

  “每天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肉牛收购信息,实现销售无缝隙对接,可以降低养殖风险。”祝自学告诉记者,如今发展养殖业,已不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旧方法了,饲料如何配比,疾病如何预防,都有了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如他所言,小微企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正在催生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技能型农民。在村民祝国栋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正在帮他采摘金银花。祝国栋说,自己以前只会种小麦、玉米,技术含量低,随着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他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熟练掌握金银花种植技术的农民。

  留守儿童不留守

  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今年的这个暑假,7岁的王曦晨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度过的,而在过去几年,他的父亲总是在外地打工,留下她和母亲一起生活。

  “我在村里建了个养鸭大棚,每年能有5万元的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最起码能照顾孩子。”祝广鹏告诉记者,几年前,只有过春节时村里才能看到青壮年,家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过去觉得家里没啥可干的,种地收入太低,现在创业的整体大环境很好,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也都发展得不错。”祝广鹏坦言,现在有老人、有妻子、有孩子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以前村里都是老人和孩子,作为村干部,我们怕不安全,怕出事儿,肩上担着的责任大。”祝传来表示,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的回归,村民的幸福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的是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记者  祝见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科技·广告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健康·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
平原森林的“啄木鸟”
石永宝:“互联网+”牵手返乡逐梦
曹县开展特殊药品专项检查
图片新闻
曹县百名贫困大学新生喜领助学金
鄄城县秋季农机培训“对症下药”
13位老英雄率先入住“养护中心”
鄄城县交通运输局287件衣服捐助贫困家庭
小微企业唤醒沉睡“空心村”
乡村农艺师成为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