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自10月份起启动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活动,从全区遴选出2141名区乡干部,向全区591个村居各派驻一个由3名以上干部组成的包村居工作组,组长由科级干部担任,成员由区直部门和乡镇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组成。县级干部负责所联系乡镇办事处各工作组的包村工作,并具体包保1或2个村居。包村人员要制定包村工作年度计划和三年规划,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必须每周1天以上,一年走访村内各户要在2次以上,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转变作风“不歇脚”,服务群众“不断线”。
“脚上没有土,不算好干部。不进村,不入户,你怎么知道群众有啥需求?只有常到村里走,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才能走进群众的心里,知道群众盼望解决的事情。”副市长、牡丹区委书记刘传谨说,“给群众办的事儿无大小,只要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就是好事。”
这次包村工作中,丁宪忠被选派到刘寨村任包村干部,在走访村民成广锁时了解到,其妻子的病属于大病救助范围,可以进行二次报销,便主动帮助他们办理了相关手续。成广锁感动地说:“家里有病人,哪些该报销不该报销的咱也闹不清,包村干部到家里了解情况后,就及时给我们办好了,为俺家省了不少钱……”
丁宪忠告诉记者,不走进群众家中,就不会真正知道他们的情况,明白他们的需求。孩子上学远怎么办?吃水出行难怎么办?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困难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要听听老百姓怎么说,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包村干部心里才有数,问题才好解决。
牡丹区包村工作要求,包村干部要主动当好群众的联络员、宣传员、办事员、指导员和监督员,为群众服好务,办好事。逐户发放联系卡,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梳理出问题清单及时汇总上报,当好干群交流沟通的“联络员”;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面对面宣传民生政策、惠民举措以及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事项等;从一家一户做起,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帮助落实民生政策,当好帮助群众的“办事员”;当好村干部的“指导员”,帮助制定经济发展、社会事务、村庄建设等发展规划,拓宽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当好村里的“监督员”,监督村委会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制度和村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同时监督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
为确保包村工作成效,牡丹区专门成立了包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县级、区直干部“九必须九不准”,乡、村干部“六必须六不准”,以规范包村干部行为。在政治纪律、服务宗旨、担当意识、廉洁奉公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干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黄堽镇连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新安感慨地说:“以前也有干部下乡包村,但是来了一段时间就走了。现在有了长期驻扎的包村工作组,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反映问题,想了解一些民生政策、致富门路也方便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