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不承认历史上有仁德之君。但只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客观看待问题,这样的仁德之君应该是有的。如果举例,《三国演义》中被人认为“七实三虚”的刘备即可算一位。
在正史《三国志》中,刘备就是一位仁德之君,作者陈寿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到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更是突出塑造了他作为仁德之君的言行事迹。请看,刘备对部下以“厚”:与同甘苦共患难的关羽、张飞睡同席餐同桌情如亲生兄弟自不待言,对赵云、黄忠、马超等人同样是宽厚谦和,以礼相待,推心置腹,知人善任。以至贤能之士纷纷归顺,投其麾下效力。赵云长坂坡救下其子刘禅,刘备竟掷于地怒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对朋友以“义”:徐州牧陶谦年迈多病,两子又懦弱不肖,面临强敌来攻自知不保,曾三次诚心把职务拱手相让,而刘备以“乘人之危取之为不义”为由坚决不从。即使陶谦死后全城军民于路跪求,也只是应允“权领徐州,以待高贤”。他对待子女以“严”:不但平时谆谆教导刘禅将来继位后要做一明君,临死又一再嘱咐“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他对待百姓以“恩”:为避曹兵锋芒当阳撤退时,十几万民众、几千辆车自愿相随,由于前进速度太慢,有人劝其舍百姓而走,他却说:“夫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对待国家以“公”:白帝城托孤时谓诸葛亮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没有把蜀汉政权看成刘氏的家天下,一定要由自己的子孙来继承。正因为书中刘备仁德之举比比皆是,“仁德之君”绝非浪得虚名,所以诸葛亮赞他“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才投其麾下,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连他的政敌曹操也不得不承认:“夫刘备,人杰也”,“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关于刘备的“仁”,有不少后人却不以为然,认为他“仁”得太过,存在许多“虚伪、作假、作秀”的成分。那么,刘备的“仁”到底是真是假?是出于内心流露还是做的表面文章?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不难弄清楚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以此来看待刘备,就会发现他的仁德之举是一贯性的,是终生坚守不二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伪装的权益之计。一个人如果出于私利而“作假、作秀”、“笼络人心”等,必然不会长久,只能是暂时而为,一旦其目的达到,就会原形毕露,被人们识破真相。所以说,时间是判断一个人仁德真伪的最好尺度。像刘备这样终生坚守仁德为政,我们就不能视为“作假、作秀”,只能视为他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
综上所述,对刘备这样的真正“仁德之君”,承认其客观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而不能简单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质疑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