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郓城县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化改革的先行者,率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我市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以此为标志,全市农村信用社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新契机,迈开了加快银行化改革的步伐。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成武县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市第二家成功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于今年4月初正式挂牌,实现由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华丽蝶变。
近年来,在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监局的指导监管下,成武县农信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推进银行化改革,以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务实创新的态度,带领干部员工,致力于业务发展、改革创新、内控管理和队伍建设。通过依法合规经营,优化贷款结构,盘活不良资产,提升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了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成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之际,采访小组来到成武县农信社,对其以创新焕发农村金融活力的主要做法进行采访,以飨读者。
3月26日,成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武农村商业银行章程》及“三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了首届董事会和监事会,表决通过了各项有关决议,按银监会有关规定完成了会议程序。
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成武县农信社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由社到行的转型,也标志着具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成武县农村金融事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这是我市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成武县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内修外炼促转变
近年来,成武县农信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苦练内功,建立起完善的内控流程及信息化系统,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公司治理及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营实力显著提升,完成了内外兼修的华丽蝶变。截至2014年2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53亿元,各项贷款35亿元,均居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成为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为成武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成武县农信社通过推进网点装修改造步伐,实行网点功能综合化。全县29个信用社均设立了自助服务区、网银体验区、非现金业务区和客户休息区,统一配备了液晶电视、饮水机等配套设施,网点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农信社“脏乱差”的形象;在全县大力推广网银、手机银行业务,并强化自助设备管理,有效畅通农村结算渠道;建立了高效优质的文明服务制度,通过开展服务培训、网点导入、监督检查、评先创优等活动,形成了文明服务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先后推出了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钢结构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准抵押贷款、园丁贷款、天使贷款等贷款新品种;深入开展阳光信贷工程以及富民创新工程,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巡回宣传金融知识,深入社区和镇区人员密集地区散发宣传材料、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读本,摆放宣传板,现场为广大农民解读金融知识,增强了群众的金融安全意识,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为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整治和优化金融经济环境,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专项活动,并积极与公检法部门协调、沟通,集中开展“雷霆行动”,严厉打击外部诈骗信用社贷款,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革工作进程,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成武县农信社根据银监会对组建农商行工作的有关要求,紧抓机遇,于2013年7月份正式启动银行化改革。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成武联社党委总揽全局、科学部署,2013年8月,成立了成武农商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筹建工作方案,顺利完成了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及净资产确认与分派;在改革进程中,通过多次向政府部门汇报,取得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联社组织召开了“三会”,审议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各项考核指标于去年9月底顺利达标,两个月后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筹建成武农商行的申请。2014年3月7日,银监会正式批准同意筹建成武农商行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很多人担心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之后不再深耕农村市场的顾虑,成武联社理事长刘艳说,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将坚定不移地牢记支持“三农”的宗旨不动摇,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始终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断加大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切实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运用信贷杠杆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支农、扶农、助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助力企业谋发展
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是以生产输变电设备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并辐射到俄罗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机械500强、中国变压器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像这样一个有实力、信誉度高的企业,在金融机构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自然成为各大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而农信社以其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赢得了该企业的青睐。
“过去由于农信社贷款利息高,合作机会较少。如今,农信社与我们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很乐意选择这样的银行给我们做经济后盾。”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袁继华向记者坦言,在与银行合作时,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成本,过去农信社因受国家政策和行业管理的限制,贷款利率上浮比商业银行稍微高一点,因此,在2007年双方只合作过一年。今年2月份,当成武县农信社再次向该企业伸出“橄榄枝”时,无论服务水平还是业务办理速度,都让他们啧啧称道。就拿办理贷款业务来说,其它银行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农信社从授信到放款只用5个工作日,这样的高效率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时间。“随着农信社的改制,今后信贷产品一定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合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对于今后的合作,袁继华满怀期待。
“没想到信用社能够提供上门服务,从前我们找银行跑贷款真是太难了,不是手续不全,就是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太方便了。”成武县小企业主宋先生高兴地说。据了解,近两年来,成武县农信社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开发特色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正能量,为成武县“强势开局、跨越赶超”注入了新活力。
成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谢彬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县农信社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客户找银行方式,采取主动上门营销服务;按照‘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为农业’的思想,采取‘因地制宜、挖掘优势、积极扶持’的办法,以信贷导向拉动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加工业和农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近年来,成武联社通过扶植一批营销大户、流通大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让农民吃下了产业结构调整“定心丸”,推动了全县订单农业的发展。针对成武县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开展送贷进企业、送贷进市场、送贷进乡村的“信用社助企”活动,设计了以额度循环、担保灵活、利率优惠的小企业贷款为主打产品的帮扶方案,对电工电气、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家具制造、棉花纺织、大蒜加工、酱菜腌制等几十个行业的数十家企业给予了资金支持,实现了信用社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该联社坚持“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根据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在贷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创新特色产品,推进企业发展,开创了一条“普惠金融”的发展之路。
3 支农惠农增效益
在成武县苟村集镇广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王莲香租种的西红柿高温蔬菜大棚内,来自寿光的技术员王春华正在指导她如何进行管理。“多余的花要摘掉,才能保证果实有足够的营养供应,结出精品果,卖个好价钱,你这个棚在管理上没少下了功夫,95%以上都能结出精品果。”“您都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了,俺全听你的,您让俺咋种,俺就咋种。”自己管理的大棚得到了技术员的肯定,王莲香脸上乐开了花,干起活来更加起劲。
穿梭在大棚间,记者时刻都能感受到大棚蔬菜种植户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大多像王莲香一样,因长期种植传统作物,缺乏种大棚蔬菜的经验。不过,这些新建的高温大棚虽然还没有给种植户带来收益,但是大家丝毫不为种植技术和销路而发愁。这都得益于合作社采取统一征地、统一建棚、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的服务办法,帮助村民解决了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提升了广大菜农共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正如王莲香所说,以往自己种、自己管、自己销售,不是愁没技术,就是发愁卖不掉,如遇天灾,还可能入不敷出。现在好了,有技术人员亲自指导,自己只要踏踏实实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干活就行了,种出来的蔬菜,有合作社负责销售,自己也不用操心。
“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当时没少作了难。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路子,首要工作就是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该镇副镇长陈光照说,镇村干部通过走村串户,积极协调,以合作社为依托,利用流转的土地,按照生产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温蔬菜大棚种植。由于高温大棚蔬菜生长速度快,在经济效益上是种植传统作物的十倍,因此在当地流传着“一亩高温大棚相当于十亩田,比外出打工都要强”的说法。
“要不是咱信用社及时帮忙,这些大棚不可能建起来。”站在一排排蔬菜大棚前,合作社业务经理王显磊心里感慨万千。原来,去年腊月,合作社从寿光购进的蔬菜苗已经运到,可此时高温大棚的主体结构虽已建好,但塑料薄膜、毛毡、棉被等材料因没有资金付款,送货人迟迟不肯卸货。当时气温极低,如果菜苗不能及时栽种到大棚里,全部都会冻坏,一切都将前功尽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是农信社雪中送炭,送来了80万元的信贷资金,帮他们建起23个高温大棚。
“大棚建起后,将其返租给社员,对合作社和社员是一种双赢。”王显磊介绍,从寿光引进的最先进的第五代高温蔬菜大棚,每个建设成本需要10万元,采取租种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农民因缺乏资金建棚难的问题,而且为种植户提供物资、资金、技术、销售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社员干活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该合作社还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制冰生产线及脱水生产线,为蔬菜的储存运输及解决农户滞销蔬菜加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蔬菜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大棚蔬菜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社员由成立时的56户,增加到800余户,该社有露天蔬菜2200亩,高温大棚面积200亩,产量达2000余万斤。说起今后的发展,王显磊说,合作社要发展,就要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良新技术,不断壮大规模、拓宽市场,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二期工程中,计划再贷款500多万元,建50个棚。
近年来,成武县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支农理念,立足“三农”,顺应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信贷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同时也找到了信贷投放的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取得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赢”效果。
记者 王 燕 通讯员 张富贵 朱国朝
采访手记
支农不是光喊口号,而是重在行动。成武县农信社通过全面开展“串百家门,问百家情,暖百家心”活动,在与农民广泛接触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农民致富离不开支农的投入,支农的根扎得越深,自身经营效益就越好。该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支农方式和途径,在给农户提供资金帮助的同时,积极将信息、技术、政策、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传递给农户,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支持,形成多位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他们把支农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哪里有村落,哪里就有信合人的脚印,从而促进了经营效益的好转,不仅社政、社群关系逐渐水乳交融,自身各项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此次改革,为成武农商行更科学有效地为“三农”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将继续坚持“立足支农谋发展”这一主旋律,扎根农村,贴近“三农”,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积极开发适应广大农民需求的新业务、新品种,不断畅通服务渠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 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