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也来凑热闹
“老乡,这是柴鸡吗?”一位老大娘蹲在一个生鸡销售摊位前,问摊主。“放心,大娘,肯定是柴鸡,如果你吃着不是,管给你换。”摊主扯着嗓门对大娘说。话音未落,摊主又凑到另一个顾客面前,指着一只鸡说,“这位大姐,俺家的鸡肯定是柴鸡。”
终于,老大娘禁不住摊主的宣传攻势,买下了两只鸡。“现在,城里的柴鸡不仅贵,还不一定真,所以,我一大早就从三角花园那边赶来了,为的就是备点儿好年货。”老大娘对记者说。
“你看,你们城里人的腿还真长,都迈到我们这边的集上来了。”一位买鸡的顾客笑着对那位老大娘说。
“谁让咱集上的东西好啊。”老大娘笑着回应到。
“咱也过过城里人的日子”
离开了生鸡销售摊,记者没走多远,就发现一个挤满了人的摊位。什么能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目光?记者满腹疑惑,挤进了人群。原来,是一个卖观赏鱼的摊位。
“老板,便宜点儿吧,你看,我都要了你这么多条了。”一位顾客对摊主说。“好,好,算是便宜你了。”摊主对顾客说道。
“我原先没想到能卖这么多鱼,你知道,咱老百姓一般都是买吃的、买穿的,谁会买这些观赏鱼啊,也就是城里人买。”等到围在摊位前的人群慢慢散开,摊主小李告诉记者,“现在,咱农民的日子也好了,手里也有钱了,也要过过城里人的日子。”
新习惯代替旧习俗
“这不能叫买,只能叫请。”一位老人说。循着声音,记者来到了老人所在的摊位。
这是一个销售财神爷、门神、灶神等年画的摊位。那位老人便是这个摊位的摊主王大爷。在记者的印象中,过去农民购置年货时,财神爷、门神、灶神等被许多群众认为能消灾辟邪、赐福纳寿的“老古董”是必需品,可是今年销售这些东西的摊点大都生意冷清。
而旁边一家书摊前却挤满了不少群众,大家你挑我选,生意十分红火。“每逢集日他都能收入600—800元左右,尤其是一些特色种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少儿科技读物方面的书籍卖得最快。”摊主说。
家住佃户屯的王大哥往年春节前便会购齐化肥、农药、种子,为土地置好“年货”。可是今年他既没买化肥,也没购农药,而是拿着一个小本子,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详细记下来。“我用了10多天的时间,跑遍了周边的集市,收集了满满一本子‘情报’,打算以此作为春耕生产的指南。”王大哥告诉记者。
据王大哥介绍,他身边的不少农民已开始在耕种前多方“捕捉”市场信息,寻求订单,并对各种农产品的市场潜力、价格进行分析比较,初步核算自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投入产出比例。
这一个个场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反映的是如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这个年集逛下来,记者感受到的是我市农村的新气象。
记者 胡德光 实习记者 马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