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徐东华介绍,自1988年原县级菏泽市(现牡丹区)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以来,25年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2亿元,除分散开发建设外,从1990年开始,逐步对部分乡镇集中连片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高标准农田、产业化经营项目,涉及土地37万亩,合作社8个,受益群众34万人。
仅“十一五”期间,牡丹区共实施项目10个,项目建设涉及9个乡镇,累计投入开发资金5931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6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310万元,自筹958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新建优势农产品基地7万亩。共砌石结构桥、涵、闸、站1284座,新打机井238眼,防渗渠道118.48千米,埋设低压管道64千米,喷灌123亩,架设农电线路4千米,购置检测化验仪器34台 (件)。共平整土地4.2万亩,深翻土地2.8万亩,配方施肥7万亩,建良种繁育田5000亩。累计新建林网4200亩。通过项目建设,规划区基本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治理目标。防汛抗旱能力在十年一遇标准以上,灌溉保证率达80%,良种覆盖率100%。
让更多农民分享财政民生“蛋糕”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是财政投入的无偿资金,作为农业大区,牡丹区从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入手,将财政“蛋糕”向农田基本建设倾斜,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生活基本需求,充分体现出了牡丹区关注民生的力度。
牡丹区财政局局长赵君成说,牡丹区作为农业大区,“三农”问题是全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牡丹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到财政大盘子中来。每年都安排二到三处的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改造等项目,不断提高农民种地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近20000人,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区农民的 “幸福指数”逐年提高。正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引擎作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记者 周天宇通讯员晁相新 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