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织就美丽传奇
——访鲁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爱玉
  端坐在留有青春记忆的织布机上,刘爱玉的巧手织就美丽传奇故事,如她眼前一片片繁花似锦的鲁锦,一一呈现。

  刘爱玉出生在与黄河相互依偎的小村——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鲁锦是鲁西南农村家家都会的织布技艺。那时的女孩子,在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织好嫁妆。所以,在闲暇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传来纺线织布声。

  13岁的刘爱玉向母亲刘贵芝学习鲁锦技艺。由于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织锦能手,她平时织鲁锦的各种技法,在潜移默化中已深深刻在刘爱玉的脑海里。采棉、纺线、浆线……七十二道织锦工序在耳濡目染下,刘爱玉很快就掌握了鲁锦的技术特点和难点。村里人调侃道,刘爱玉将来能找个好婆家,你瞧那布织的,真个叫好!

  刘爱玉的技艺是高超的,她纺的线又细又匀,轻易不会断。她配的线颜色亮丽,看着就是俏。她对织锦的技法也掌握得比别人多,不仅会提花,还会包花、砍花、打花,就连通经断纬这样的高难技法她也使用得很娴熟。17岁时,刘爱玉织出的鲁锦在附近的村里已是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来找她学习织锦花样。22岁出嫁时,因陪嫁的织锦数量多、花色繁杂、织造精细,刘爱玉又在村里引发了一场轰动。

  婚后,刘爱玉忙着照顾家庭,很少织鲁锦。加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习惯穿成衣,用便宜的化纤床单,连女孩子新婚陪嫁中,织锦床单也逐渐被机织毛巾被和毛毯所替代,很多人家中的织布机都被闲置,挂上了蜘蛛网。

  由于刘爱玉技艺超群,山东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1996年邀请她担任精一坊鲁锦的织造技师。她的织造技艺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跟着她的徒弟达到200多名。

  刘爱玉平时善于思考和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很多在当地流行的织锦图案如“手表、风扇、面棋花”“常年有余”“八宝四撑”“七错”等都是由她创作出来并传授给大家的。

  自2009年起,刘爱玉参加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最难忘的是参加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她的鲁锦织机前,赞叹她织造的枣花包袱带精致漂亮,鼓励她说:“鲁锦很漂亮,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要保护好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2010年,山东省文化厅派她到澳门表演鲁锦织造技艺,在卢家大屋内十多个日日夜夜,澳门居民和游客对鲁锦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她感到欣喜,也感到一丝隐隐的忧虑。

  刘爱玉所在的村,女孩子们多数出去打工,没有人能耐心地坐下来学习织鲁锦,织鲁锦所赚的加工费比不上到城市打工的收入。传承千年的鲁锦织造技艺难道会湮灭在现代工业纺织产品里吗?她有些不甘心,辗转反侧之后,刘爱玉找到了公司的负责人路维民:“能想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来学习鲁锦织造技术?只要有人学,我就认真地教,再累我也不怕!”路维民告诉她,公司正在研发高端的手织鲁锦家用系列产品,目的是增加鲁锦产品的附加值,给织女们更高的经济回报。只有让织锦的人得到更好的收益,学习鲁锦织造的女孩自然会越来越多。刘爱玉说:“产品研发我不懂,但是我听你说的话有道理,只要能将祖宗留下来的鲁锦手艺传承下去,我心里就踏实啦!”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刘爱玉,本应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她离不开承载她青春和梦想的织布机。

  进入2013年的刘爱玉,先后参加了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山西省首届文博会,她希望让鲁锦销售范围更广些,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织锦的行列中,让传承千年的鲁锦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链接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独有的民间纯棉手工提花纺织面料的通称,因其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鲁锦配色鲜艳,对比强烈。通过不同纹样、不同色纱的交织变化,使鲁锦出现了精彩纷呈的艺术效果。鲁锦面料通常用四片综织造,织造技艺除提花外,还有包花、砍花、打花以及通经断纬等织造技法,各个织造技法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都极为出色。2006年12月,鲁锦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鲁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记者 张红艳 图/通讯员 王建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访鲁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爱玉
~~~——访鲁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爱玉
~~~——访鲁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爱玉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广告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健康·广告
   第A07版:报网互动·文摘
   第A08版:广 告
巧手织就美丽传奇
校内减负校外增 暑假作业该去该留?
除夕许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