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聚焦城镇化建设
避免“过冷”“过热”
“城镇化建设应当防止两种倾向。”全国政协委员褚平说,一是“过热”,表现为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二是“过冷”,表现为畏难发愁,裹足不前。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大跃进”、“运动式”。
全国政协常委高体健指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远”,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品位低,缺乏文化支撑和民生保障等问题。
褚平委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文明的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品位,不搞“千城一面”。
不能“重大轻小”
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指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长期都放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上,忽视了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对于一些特大镇,应完善设市标准和模式,推动撤镇建市;强镇扩权,合理划分城镇事权,赋予小城镇与常住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则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旅游小镇、文化创意小镇、休闲养老小镇、生态低碳小镇,鼓励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路。
着力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徐辉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进城易、落户难,同工易、同权难,生存易、过好难,共存易、融入难”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他建议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建设,现阶段应着力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推动他们落户城镇、融入城镇。
全国政协常委赖明指出,不仅要紧紧围绕 “人、钱、地”几方面深化财权事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消除进城农民身份转变的障碍,使其“进得来、留得住”,也必须找到使其真正融入城市、避免城市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过得好”创造条件。他认为,进城农民及其子女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和稳定器,应得到更多重视。
防止“城市病”
传统城镇化带来的灰霾、拥堵、垃圾等各种“城市病”,阻碍了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部分委员呼吁,提高城镇化质量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明说,一个健康城市的标准应包括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等。
高体健常委提出应以环境生态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当务之急要下决心抓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城镇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由低密度建成区、城镇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构成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积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城镇。(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