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促进公司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7月9日,公司总经理王景功面对记者有感而发,能够从一家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其根本是科技创新这个催化剂不断产生裂变反应,使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迈越坚实。
蓄电池是汽车上的主要储能装置,为车辆上的所有电子系统提供电力,没有蓄电装置,汽车就不能启动。而生产蓄电池的郓城东星新能源公司,短短几年间,依靠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启动”强劲引擎,让企业迅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军者。
从“制造”到“智造”
相距几公里的老厂和新厂,让人不敢相信是一家企业。老厂只有几间简陋的厂房,且设备陈旧,让人不免担心厂家的前景;新厂是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和现代化的车间,又让参观者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1994年,23岁的王景功经营蓄电池,心里却盘算着:何时有自己的加工厂和销售连锁店。
2009年,他的公司注册成立,用其他厂家的零部件,加工着不是自己品牌的蓄电池。
“敢想只是成功的一半,谋求更大的发展,需要技术,需要创新……”王景功说,公司以创立自主品牌为战略目标,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力求成为知名品牌。
他们完善研发体制,加大对研发人员的奖励,鼓励创造发明,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其中,蓄电池正负板栅外观设计专利的研发成功,使得生产过程中铅粉的使用量大大减少,板栅性能得到提高。以120安的蓄电池为例,一片板栅的重量从54克减轻到30克,节约成本23元,容量提升8%。公司一天生产这种型号的蓄电池7000只,单单这一项技术,就为企业减少大量生产成本。
高薪纳贤重用人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摩托车、汽车、电动自行车、风能、太阳能、通信等行业也获得快速发展,铅蓄电池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2011年,以全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东星新能源有限公司加快二次转型升级步伐,让企业规模化、工艺自动化、厂区生态化、产品多样化。
“能源企业,人才就是公司的灵魂。公司创建以来,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人才的步伐从未间断过,当然,他们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王景功说,为了研发新产品,他们从全国各地招揽科技人才,组建研发团队。
2010年,56岁的梁保生从河北来到这片热土,公司以40万元年薪外加技术入股,将这位从业30余年的尖端人才招入麾下。
而梁保生为企业带来的是一项项尖端技术和一个个科研新产品。国内蓄电池低温启动标准是零下10度,在梁保生带领下,研发出可以在零下30度启动的蓄电池,更加适合北方极寒地区。
2012年,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的李洋回到家乡,成为东星新能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李洋在北京一金融公司干了三年管理,公司就是看中这一点,才高薪聘请他过来管理企业。
“公司重视人才更重用人才,为了达到年轻化发展的目标,大量的青年才俊进入公司,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李洋告诉记者。
“下血本”华丽转身
“这是当今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蓄电池自动化设备之一,全球只有4家企业生产这种设备,一套下来2000多万元。”在郓城县工业园东星新能源产业园内,王景功向记者介绍说,“这个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自动,带来劳动力的大解放,这条生产线只需要5个人操作,一天生产量若是用以前的设备,相当于120人的工作量。”
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在他看来,一家企业要想发展就要科技创新,要舍得 “下血本”。
铅粉是生产蓄电池的主要原料,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铅粉生产工艺过程是将铅锭熔化浇铸成铅条,这种熔炼技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铅烟、铅尘,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随着铅蓄电池行业快速发展,凸现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行业铅污染防治重心已由生产环节转移到再生铅环节,东星新能源攻克技术难关,发展循环经济,力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起步于铅蓄电池,但不能止步于蓄电池。
为了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郓城东星新能源引进先进技术,采用了与美国RSR公司相同的世界领先“全湿法”处理废旧蓄电池技术工艺。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确保生产过程中没有废气、废渣的产出,实现清洁生产,又可以提高铅回收率。废水、废铅实现了“零排放”,且可以循环使用。
东星新能源产业园一、二期工程全部完工达产后,将形成一个集蓄电池研发、生产、应用、回收再利用的可循环、清洁生产模式,打造山东省新能源生产行业的样板工程。 记者 张 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