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作先生的新作《陶朱公的故事》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他的《村名故事新编》一书后的又一力作。2008年由定陶县申报的“陶朱公的传说”,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其作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陶朱公的故事》的出版面世,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宣传,对宏扬优秀历史文化,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
在鲁西南,陶朱公范蠡是个家喻户晓的古代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传大的经济学家。陶朱公尤为历代商家所敬重,视之为财神,称他为祖师,至今不少工商企业、店铺、茶馆还供奉着这位陶朱公。定陶有陶朱公墓,县城有陶朱公大街,街心有陶朱公塑像,还有范蠡宾馆、范蠡商场。一个人过世了两千年还被一方百姓如此念记,实在很值得探讨研究。
据史籍记载,范蠡(公元前517年—公元前448年)是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出身贫寒,年轻时拜奇人计然为师,学得满腹韬略。后被越国重臣文种发现,推荐给越王勾践为谋臣。在越国国破家亡情况下,范蠡以奇计大谋、忍辱负重辅佐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吴灭越兴,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日,范蠡却激流勇退、弃官经商,携妻子西施乘船过海,经胶州湾来到山东。他们一家人隐居民间,开荒种地、植桑养蚕、开展海盐贸易,置下千万资产。后被齐王发现,力邀范蠡为宰相。短短几年,在范蠡的谋划运筹下齐国民富国强。为巩固齐国边防,范蠡还领导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长城——齐长城。功勋卓著之时,他再次激流勇退,离开齐国,沿济水西去来到被誉为“天下之中”的定陶。也许他心中的最高理想不在官位,而是兴商济世。
以定陶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大平原中东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的陶丘已经是举国注目的繁华都市,是中国北方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的中心。范蠡瞄准了在此从事商业贸易的区位优势,在济水、菏水岸边修码头、造大船、建仓储。然后坐镇“天下之中”,将当地的陶器、粮食、麻布,东部沿海的食盐、江浙的丝绸运往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又将西部、北方的铁器、马匹、皮毛等运往中原、胶东和江南各地。他重视研究市场,从预测年景的丰歉来预测市场物价的贵贱,从市场货物的“有余、不足”来判断物价的贵贱,贵时抛出,贱时收购入仓储备,出售货物把握时机。范蠡重商而不伤农,主张“农末俱利”。“农”,指农民;“末”,指工商业者。所谓“农末俱利”就是农民与工商业者都获得利益。既不能“谷贱伤农”,也不要抬高粮价伤害商者。要通过市场流通调节价格,平衡物价,畅通货物交流。他认为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各方才都能得利。他在定陶大手笔的商贸实践不仅繁荣了经济,惠及百姓,范蠡也成为国内巨富,人称陶朱公。司马迁在《史记》称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从春秋战国直到西汉的八百年间,以定陶为中心的菏泽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陶朱公为何能被百姓千古传颂、奉若神明呢?从朱其作这部《陶朱公的故事》的篇章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其一,范蠡一到定陶,就隐名埋姓和当地农民一起开荒种地,放牧养鱼,喜欢与普通人交朋友。既无高官的傲慢,又无富者的霸道。他隐居民间,精心实践着他先进的经济理论和商业管理思想,积累了财富,也惠及了百姓。在人们眼中他就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布衣,一位能干大事的朋友。
其二,范蠡有着宽广的胸襟和仁爱之心。他不以狭隘之心看待自己的金钱和财富,而是尽力回报百姓和社会。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有关他救困济贫、做慈善事业的事很多。最令人称道的是,范蠡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慈善资助、散尽千金的同时,他更注重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传授给百姓,毫无保留地教百姓如何劳动致富、如何经商发财。
其三,诚信为本。范蠡经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诚信。他认为无论从事何种商贸活动,都不能见利忘义、为钱失德,失去了顾客的信任就会失去所有商机。在他长达二十多年(含在齐国)的经商活动中,以诚信为立业之本,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善待四方客商,顾及各业利益,对百姓童叟无欺。
朱其作的这部《陶朱公的故事》共选编了50篇。从思想内容上分大致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陶朱公巧做生意的故事,讲的是陶朱公的经营方法和技巧。二是陶朱公诚信经商的故事,如《少一赔十》等篇;三是关心爱护员工的故事,如《请马夫过年》,说的是养马场的一名马夫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除夕之夜陶朱公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过年。四是陶朱公尽散其财乐善行德的故事。五是有关陶朱公的家庭生活故事。这些故事主题鲜明、通俗生动、寓意深刻,不但在传承过程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今天的读者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迪。尤其是当今商界精英以及广大工商业者,要学商祖陶朱公,请先读读这本《陶朱公的故事》。
朱其作先生编著这部书把陶朱公的传说收集起来,再逐一筛选加工整理,创作出一个个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这是一个十分浩繁的大工程,没有较高的文学功力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难以完成的。《陶朱公的故事》的出版和公开发行,无疑了却了鲁西南百姓的一个心愿,也为定陶县“陶朱公的传说”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