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国人普遍喜爱的花鸟画题材,从古到今不乏名家。如赵子谦、吴昌硕、任伯年,近代齐白石、王雪涛等,都是画牡丹的绝顶高手。然而,当今画牡丹者众多,光艳华润者为常见,蕴章法、富笔墨且境界高远出乎拔萃者却为少见。何也?前人画牡丹的传统已臻完善,数百年来世代相因相传,若从古人窠臼脱颖而出实非易事。
余秋雨曾对此有着警醒:中国画平素在表现花鸟虫兽时也常常讲究一点象征,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但是,更高品位的画家却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青云谱随想》)
在从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追问和思考中,看到何树林的“墨牡丹”,确乎有眼前一亮之感。
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是牡丹文化发源地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何树林早就将牡丹化为一个文化因子融入自己的骨髓。他看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也看到了她孤傲高洁的一生:从寒冬韵芽孕育花蕾,从迎风绽放到残红凋谢、枝干萎枯……
在何树林的笔下,这不是自然生理过程,而是精神的澡雪,是对生命的终极拷问。何树林的笔墨总是有着一股高傲,有着一份苍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何树林的牡丹是解构的。在世事缤纷、市声喧嚣中,何树林寻找着一处静谧的世界,他通过对牡丹的独特描绘寻求着生命的内在颐养和灵魂的安顿。
中国画向来以含蓄为美,墨分五彩,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再回到余秋雨的警醒,何树林也有着同样的自觉。面对宣纸,何树林看到的是纸张背后的世界。因此,他用浓淡变化的的墨色造就了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以墨求气,以线求骨,墨色多变而富有奇韵,牡丹之品、质、格、境、韵于无言之中寓千言万语。
齐白石说“不似则欺魁,太似则媚俗,美在似与不似之间”。何树林的墨牡丹不是园中牡丹,也不生长在古人的诗词中,她在似与不似之间,以艺术的方式描绘着一个净洁的精神世界,庇护着我们被世俗所累的每一个人。
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