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原来在县直单位坐办公室,有着人人羡慕的公务员身份,如今却到村里任职,自然会被受到群众猜疑:他们能在村里待几天?村里的难题真能给解决?
面对猜疑的目光,为消除与村民间的隔阂,“第一书记”们开始丢掉 “官话”,骑车进村,深入田间地头,拉家常呱、吃农家饭、穿农家衣,像农民一样让自己身上沾上泥土味儿,很快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喜爱。采访时,大陈庄村村民陈存银拉着记者的手说:“你们一定要给老侯报道报道,他帮了我们村的大忙。”“我很喜欢‘老侯’这个称呼,这说明大陈庄的群众不把我当‘外人’了!”大陈庄村“第一书记”侯仰华感慨地说。
对走访中发现的群众难题,“第一书记”则是能帮立帮,能解决立刻解决的务实态度,赢得了百姓的肯定。在杨老家村任“第一书记”的县粮油办调控科科长李民,看到由于虫蛀鼠咬,群众在家储粮损失大,就引导群众科学储粮,利用政府的政策,争取了科学储粮仓5000套,此粮仓不会被虫蛀鼠咬、两年不动粮食也不潮,为群众储粮节约了人力物力。
办好群众想办而没办的事
今年麦收后大旱,对处于黄河灌溉下游的大陈庄村群众,却没有了以往的担忧。大陈庄村虽然有着几口机井,可由于年久失修,一遇到旱季,村中1500多亩耕地的灌溉难以保障,还易引发群众争水的矛盾,村里群众想再打几眼机井,可由于资金的限制,一直未能如愿。在村里任 “第一书记”的侯仰华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回城后积极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反映,利用惠农政策为打井筹集资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筹集资金2万多元,麦收刚过打井队就进了村,新打机井3眼,在抗旱保种发挥了作用。
杨老家村曾是全县有名的先进村,群众老早就走上的柏油路,随着年份的增长,原先人人羡慕的柏油路已是千洼百坑,村里群众早想重修但因资金问题一直搁置。“第一书记”李民到村后,通过走访座谈和召开群众代表会,统一了思想,决定以从集体收入中出一部分、依靠政策争取帮扶一部分和群众自愿捐助的方式,对7个自然村长达13公里的路面全面进行改造,仅仅两个来月的时间,路基铺设全部完毕。
想到办到群众没想到的事
县公安局的侦查员赵谱到谷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发现这个2000多人的大村,紧邻政府驻地,经济能人也多,致富发家的机会多,可村中的线路老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征得全村群众同意的基础上,他又到供电公司咨询政策,争取到公司的支持,将谷庄村列入农电改造计划,目前已开始施工。
而作为新农村试点的王顾庄村,新村与耕地间的一座小桥成为危桥,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此村任“第一书记”的仪效功看到这一情况后,积极把情况向水务局进行汇报,列入农村生产危桥改造计划,新村一旦搬迁完毕即可进行实施。 通讯员丁秋松 记者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