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古稀的许宝江,出生于定陶县南王店乡丰西行政村宋庄自然村一个贫苦农家,给人放牛、四处做些短工是他童年的大部分记忆。上了二年学的他,由于家境贫困而辍学。上世纪50年代,19岁的许宝江光荣入伍。退伍后,他到青海铁路局当了一名工人,上世纪60年代末,为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他回到了家乡,被所在的生产队一致推荐为生产队会计,两年后又担任了行政村会计。60岁时,他搞起了一个爱心修车铺,给人义务补胎修车。相比其它村那些一直在家种地的老伙计们,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复杂,但他无论处于什么境况,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微捐”。
童年时,许宝江的家里很穷!但那并没妨碍他帮助别人。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很多外地讨饭的人住在许宝江家不远处的一破房子里,每次他们外出如没讨到饭,年少的许宝江就从家里偷吃的给他们。还有,许宝江七八岁光景的那年,看到一个讨饭的带着个孩子,已经十月寒天了,孩子依然打着赤脚,许宝江毫不犹豫地脱下了母亲刚为自己做的新布鞋,送给了那个孩子。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儿时梦想,19岁的许宝江光荣入伍。在部队里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团、营嘉奖多次。1963年冬,回家探亲时,许宝江在驻地附近碰到了因生活紧张带着老婆孩子讨饭的安徽工人翟志南,当即拿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而当时他每月的津贴仅6元。
退伍后,许宝江到青海铁路局当了一名工人。1965年,当时生活十分紧张,许宝江一个工友的母亲在家里无法生活,就投靠儿子来了,一个人定量供应的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两个人的基本生活。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坚持每顿饭省下一个馒头,给这对母子吃,自己却每天饿着肚子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而且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回村后,许宝江所在的生产队一致推荐他当生产队会计,两年后又担任了行政村会计,一直到60岁。在担任会计的20多年间,他从没错过一次账,从未利用职务之便揩占过集体一点便宜,相反他总是在公家有困难时从家向外倒贴。只有二年级文化的他,一直坚持学习,自学了毛笔字,每逢春节都会免费为村民书写春联,遇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会亲自上门为他们张贴春联。这一善举,一直持续到现在,坚持将近50年。1976年,大女儿许素娟出嫁了,出嫁时她想要一台收音机,当时一台收音机才20多元钱,许宝江却舍不得给女儿买!但当他听说唐山地震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300元钱支援给灾区。
20多年前许宝江的孩子们都成了家,立了业。按理说,他该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依然闲不住,搞起了一个修车铺,奇怪的是不仅不赚钱,而且每个月都会赔钱,这是因为他修车有个原则:如果换个小零件、补补胎什么的,分文不收,大的部件也只是收个成本钱,遇到家境不好的村民,他成本钱也会不收。不光是他们村,附近的几个村,只要是谁家的车子坏了,打个电话,他就会上门服务,还是那个原则,能不要的钱一分都不要。前几年,村里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因家里困难,怎么也筹不齐学费,许宝江当即拿出1000元钱。去年,那个孩子毕业了,挣钱了,总是想报答恩人,但多次被他委婉相拒。这些年来,附近各村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不下几十人。3年前,丰庄村民何明洲去卫生室看病,遇到许宝江,说起话来,许宝江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当即拿出500元钱塞给他,今年何明洲领到了低保款向其还钱,许宝江说啥也不要。今年3月份,许宝江听说丰庄村民刘光银之妻病情严重,住院花费数万元,家庭十分困难,许宝江主动到他家送去1000元,并把情况及时反映给乡政府,为其办理了低保救助。马集镇大刘楼村有个五保户,生活困难,许宝江春节走亲戚时听说了这事,每年春节都坚持给她送钱送物,至今未断。村里的老人剃头理发,只要是他遇上了,不用他们说话,许宝江就悄悄给他们结账。
许宝江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拿出三、五元钱放进床头的盒子里,专门用于帮助困难群体,只要看到有困难的群众,他随时就会上前帮一把。一年年张贴春联,一次次义务修车,一笔笔爱心捐款……老人向社会奉献的不止是金钱,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乐于助人的人生追求和相互关爱的时代风尚。
通讯员董传松 记者 刘卫国
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