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如何与名师挂钩?据介绍,该校在实施“名师建设工程”过程中,创建了“学分制”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每位教师要在“创意课堂”等三个必修模块和“课题研究”等两个选修模块中选择进行研究,每学年考核一次,在机制上激发教师多读书、多研究,向专业发展的热情。
“一所名校,需要名师的支撑!而老师修学分就是为了打造一支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名师队伍。”菏泽一中教科处主任李继良告诉记者,目前全校教师人手都有“学分证书”卡,通过小小的卡片,不仅有利于扩展教师的知识面,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处理教学难题的能力。
“名师建设工程”仅仅是该校重塑名校框架的一部分。近年来,该校还同时实施了“特色学校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全员性、渐进性、立体性德育工程”、“家校共建工程”、“开放办学工程”等“五大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目前,全校200余名教师承担起国家及省、市研究课题;100余人成为省课程专家、“齐鲁名师”、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
现象:小三门要求“补课”背后:六项课改深化素质教育
12月5日下午,在菏泽一中“视觉语言表达(书法、篆刻)”工作室内,一位老师正在为学生讲授书法。图文并茂的演示,专业精辟的讲解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场专家讲座——记者不禁惊诧:动辄被 “占课”的“小三门”(音体美)啥时候变得这般正规?!
负责授课的艺术老师谌业强说,这是该校推进“六项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成果。
据介绍,该校于2009年首创“综合教学部”,将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这四个弱势学科从年级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实行课程群管理机制,独立教研,独立管理,独立考核,开设了“视觉语言表达”、“生活中的音乐”、“女子防身术”等丰富多彩的模块,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韩建华说,应试教育冲击下的“小三门”确实处于积弱状态,往往考试临近经常被“大三门”(语数外)占课!菏泽一中在首创“综合教学部”的同时,建立了开放的课程资源制度、教师工作室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创新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度和社会实践基地制度等“六项课改”制度,化解了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高中课改的劣势,改变了年级部统管教学时忽视弱化非高考学科的现象,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拓展了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如今,菏泽一中开设的选修模块近90种,且得以全面落实,如果这些课程因故耽误了,学生定会要求补课才行,而平常被无故占课的情况更是少见。
现象:学生创意获“专利”背后:七项活动引导创新实践
宋彦震同学发明的“折叠式自由拉伸旋转风扇”获第三届山东省少年儿童发明铜奖;周珩同学发明的“全自动晾衣装置”获国家级发明专利……
走进菏泽一中档案室,一列列的荣誉证书会让你觉得来到了某家科研机构,不过这里的荣耀确实是来自这里的学生。
菏泽一中高一39班的桑崇振同学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组织成立了40余个学生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百炼成钢,军事训练”、“远足考察,挑战极限”、“走进农村,感受生活”、“行业体验,导航人生”和读书节、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七大活动”,而他最喜欢的就是“科技创新节”。
今年11月6日,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组带着两道命题——《植物大战声光电》、《人力飞行器》来到菏泽一中,一下点燃了学生们的创造热情,仅海选阶段就有200余人参加,而桑崇振所在的“破晓号”小组最终成功入围并进行了节目录制。
据介绍,目前该校累计400余名学生的创意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863”创新社团还连续两年在 “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斩获团体银奖。
记者李强
编后 菏泽一中通过扎扎实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质升学教育的统一,教学质量大幅提升,2011年高考重点本科录取近800人,本科录取总数超过2000人,名牌效应不断增强,已成为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课程改革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十一五”山东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专题报道。省内外300余所学校和20多个地方教育局到该校学习交流。学校获得了“全国百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实验单位”、“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校长王可正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