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入伍的刘志清,原任兰州军区某部卫生科科长。1993年10月,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减轻政府安置压力,毅然放弃转业安置,复员回到老家曹县创办医院。
十几年来,刘志清以“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为社会奉献,为军民服务”为宗旨,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信赖,他所创办的八一医院,被群众誉为“雷锋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八一医院从没有因为患者没钱而拒收过一位病人,先后为数万名患者减免医药费共110多万元,还安置复退军人、军属15人。
2006年12月,一位昏迷不醒的病人被送到八一医院。这位病人是一位乘客,上车后突然昏倒在车上。驾驶员是又急又怕,就把病人送到了八一医院。
刘志清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6个小时后,病人终于苏醒过来。后来得知,患者名叫张红亮,是河南商丘人,来曹县走亲戚,上车后就晕倒了。医护人员问清楚病人家里的情况,及时通知了患者家人。出院时,张红亮紧紧握住刘志清的手说:“刘院长,谢谢你,我会永远记住八一医院!”
回民马红英患有心衰等多种疾病,长年卧床不起。自1997年起,刘志清在马大娘家里设了家庭病床,免费到家里为她诊治。当时马大娘已82岁高龄,发病频率很高,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每次马大娘病情发作,不分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刘志清和医护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她家,一次次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救回。
2002年老人去世后,她的七个儿女捧着锦旗,一起来到八一医院。小女儿手中抱着一个包袱,哽咽着对刘志清说:“这个包袱里是几件新衣服和2000元钱,是妈妈留给你的,她把你当作她的儿子!”
刘志清双手接过锦旗说:“锦旗我留下,东西我不能收。大娘临终前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子,就是我对我工作的肯定!”
刘志清对军人、对部队的感情,更多的体现在他拥军优属的一系列行动上。自医院创办以来,他不仅对来医院就诊的复退军人和军烈属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优惠,而且在吸纳从业人员、培养医疗技术人才等方面,也总是优先考虑复退军人及军属。
县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职工高木峰的妻子赵艳红,原在济宁一家医院当护士,随丈夫来到曹县后,长期待业。刘志清得知后,主动把她安置到八一医院工作。内科主任陈美兰也是一位军属,原在县二院工作,因身体不好离开单位后,家庭生活很拮据。刘志清知道她的情况后,亲自上门请她到八一医院上班。
每逢军事演练或执行其它重大任务时,无论医院多忙,刘志清都带领医疗救护分队全程保障;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刘志清都会主动带着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去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中队等驻军单位,为军人免费检查身体;他为全县的现役官兵和来院就诊的复退军人、军烈属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不穿军装的‘军医’”。 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