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兰初习二王,后临欧、柳、颜、赵等诸帖,并对于右任草书进行深入研究,熔百家于一炉,赋性情于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山东省书协顾问柳志光曾评价其书风:“法于传统,独赋新意。”王玉兰的作品以草书为主,其结构稳健,大气磅薄,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
王玉兰自幼痴迷于汉字 “大仿”,由于心灵手巧,天赋过人,且又勤奋努力,很受老师褒奖,被称为“小书法家”。小学毕业后,王玉兰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但由于家庭困难,年幼的她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从此,人们常常看到一个在黄河滩上以地为纸、以木为笔练字的女孩。
1958年,国家号召大办工厂,王玉兰有幸成为鄄城县旧城公社造纸厂的一名工人。在一次填写履历表时,王玉兰隽秀的字迹引起了公社党委领导的注意,很快被推荐到菏泽工业学校去上学,毕业后分配到旧城供销社当统计员。在工作期间,只要发现报纸上有书法作品,王玉兰就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用铅笔在废纸上、烟盒上一遍一遍练习、临摹。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好字,或心摹意揣,或于手心间画了又画,写了又写。现在,王玉兰每天都坚持临字、读帖,只要发现一种新的字形,就临摹到笔记本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竟然足足抄写了几十本。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白天工作、料理家务,晚上习字,成了她一贯的生活定式。
改革开放后,王玉兰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她遍临名家名帖,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遍访大庙古刹,临摹古代碑刻,在传统中贪婪地汲取营养。王玉兰视帖如命,她常说“可以一月无食,不可一日无帖”,她生活简朴,但在购买字帖上“下手狠”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全家人到云南旅游,结果她什么东西都没买,装了两箱字帖回来。
有麝自来香,不用风来扬。近年来,王玉兰所获中国兰亭奖、省书协书法展、泰山杯、电视书法大赛等奖项100多个,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文化部等单位收藏,部分作品流入日本、韩国、新加坡。《书法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对王玉兰的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其个人被载入《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等文献。 通讯员 黄贤清 记者 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