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的 “你干吗了?没干嘛。”不只是简短的父子对话,同时也体现了子对父的敌视与回避态度。这种简短的对话方式在中国可以说每天都要上演。由此,笔者还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杰出人才的培养不但只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跟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也不无关系。
有人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栅栏里的密切监视;还有人认为,孩子的童年是牧场外的天空凝视。这两种对待孩子童年的态度,会塑造出两种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孩子。笔者赞同推广后一种行为,因为前者让我想起监狱里的囚徒,后者让我想起数星星的张衡。
当然,爱凝望天空的孩子将来不一定会成为科学家,但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囚徒般的童年。为了孩子的将来,笔者以为,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的童年。
放手孩子的童年可以使孩子拥抱一个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马克·吐温的两部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之所以受孩子们的青睐,是因为马克·吐温先生在小说中常常爱省略父母的角色,小主人公们不但能自得其乐,而且能自行成立俱乐部,照料爱犬,想法挣零花钱并独立解决问题。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世界不是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就是辅导班里的各种培训。这种单调的生活圈子,不仅让孩子的视野变得狭窄,还会让很多孩子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与鸟儿尚知自由之乐,何况具有血肉之躯的孩子。孩子的童年时光不应受到牵制。野外踏青、海边拾贝、水中畅游、亲近百草。让孩子在尽情拥抱大自然的同时舒展天性。
放手孩子的童年,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更能唤醒孩子无限的潜力。在很多时候,我们爱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的物,而不是看作一个蕴藏各种潜力的人。一位雕刻家将一块石头雕成奔腾的骏马,一直旁观的小男孩十分惊奇:“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里藏着一匹马呢?”雕刻家回答说:“我只是把心中的马唤醒了。”
雕刻家的回答引人深思。栅栏式的监视怎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填鸭式的灌输永远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要想唤醒孩子心中的马,还需要放手,放他们到大千世界里去寻找那把能唤醒马的钥匙,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偶尔提供帮助、出谋划策或者行使否决权。
记者 秦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