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孙中山
1912年3月25日周自齐被袁世凯任命为山东都督,夏浦斋则因其出色的政治才干被周自齐聘为特别顾问兼秘书长。1912年8月,卸任的孙中山接受袁世凯邀请赴京会谈。9月9日,袁世凯发布命令,特提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孙中山于9月10日同北京政府商订铁路经营事项后,决定到山东考察,商谈举修烟潍、兖亳二铁路的计划。周自齐闻讯,便派夏浦斋为全权代表赴京迎接孙中山来鲁。
对于孙中山,夏浦斋仰慕已久,这次能亲睹伟人风采,倍感高兴。山东省议会与各界群众得知孙中山要来济南,各界一万多人在车站迎接。随后,孙中山应邀在省议会大厅对议员、教育界人士及学生代表讲演。省议会礼堂内早已座无虚席,听众皆热烈鼓掌欢呼孙中山的到来。讲演中鸦雀无声,大家都屏息凝神,细听孙中山先生的要旨宏论。然而,当中间休息10分钟之时,孙中山径自走下讲台,与前排学生握手谈话。而二楼后排的听众,急欲一睹伟人风采,却碍于前排挡住视线,竟踏在连椅靠背的横板上,尽力伸前张望。突然一声爆响,全场立时大惊,以为有炸弹爆炸,并疑是刺客所为,楼上楼下顿时引起混乱。作为山东都署秘书长的夏浦斋是负责孙中山安全的主要责任人,此时他虽然大惊失色,但瞬间便镇静下来。他发现礼堂内并无火药味,且孙中山先生安然无恙。于是镇定地挥手让大家坐下,使场内很快恢复了安静。事后了解,原来是有人把连椅的背板踏断了,以致发出如爆裂般的巨响。
孙中山先生在济南停留了三天,出席珍珠泉宴会,游大明湖、趵突泉,登千佛山,夏浦斋全程陪同。9月28日,孙中山离济赴青岛视察。10月1日晚,孙中山乘龙门号轮船离开青岛赴上海。从进京迎接孙中山到孙中山离开山东,夏浦斋始终陪伴其左右。
义释王鸿一
王鸿一出身平民,深谙民间疾苦,知道要使农民致富,必须发展农副业生产。他除了大办教育之外,还在菏泽一带提倡用麦秆加工成草辫等家庭副业,以增加民众收入。当时曹州一带地薄人贫,民风强悍,盗匪民痞屡杀不绝,官吏为此叫苦。王鸿一主张举办“自新学堂”,招收土匪。一方面对盗匪讲明利害,晓以大义,使其改恶从善,同时向他们传授技术,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王鸿一亲自讲课,毕业时,他们纷纷要求回乡各办小学一处,文化程度高的任数员,文化程度低的任学董,然而这些人当中免不了有的顽劣成性,难以改造。他们白天学习,夜间行盗。反对者乘机诬告,当地土豪劣绅联名告了王鸿一一状,说他是在办“土匪训练班”。当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王鸿一四处活动,号召倒袁。袁世凯对王鸿一早就怀恨在心,只是没有抓到把柄。这次机会来了,袁世凯断言王鸿一通匪,图谋不轨,于是电令山东督办周自齐就地将其正法。当时督鲁的周自齐命任山东岱北观察使的夏溥斋到曹州捉拿王鸿一,并授权查明后就地正法。
王鸿一和夏浦斋虽属郓城同乡,并相互闻名,但二人并不相识。夏浦斋和王鸿一见如故,夏遂向王出示袁电,王鸿一面对自己的“死刑判决书”视若无睹,谈笑自若。夏浦斋甚为惊奇,愈益钦佩。从此,夏王成为莫逆之交。夏浦斋回省力保王鸿一,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为王鸿一开脱了罪责。释王之举,既体现了夏浦斋见义勇为的超人豪气,也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才能。
文坛圣手
1925年底夏浦斋为避难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专心研究佛学。1927年回国后隐居天津,改字为 “莲居”,并闭门谢客,做了佛教净宗居士。1932年迁京,仍然以研究佛学为主。1939年,夏浦斋等人创建净宗学会,成为北京佛教净宗的创始人。
新中国成立后,夏浦斋在北京定居,积极参加政协学习组,响应政府号召,买5万元公债,抗美援朝时又捐献4万元。他经常写诗词歌颂共产党。他常说:“真佛徒必能勤俭爱国,真佛徒必能严守戒律,真佛徒必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凡与以上数则相反者,皆系邪见谬种、波旬眷属,非本师迦文教下人也。”1955年,夏浦斋被选为北京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康生、陈毅、郭沫若、邓拓、廖沫沙等各界要人曾多次登门拜访。
夏浦斋晚年时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1958年12月13日、1961年9月28日夏浦斋在 《光明日报》发表千言长诗《秀丽辞》。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读后,于中南海紫光阁设宴相款,席间备陈日内瓦之行见闻,并以诗文为娱。1962年7月14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其新作《说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读后当即前往求教,第二天亲书该诗第四首以赠。
夏浦斋一生虽事政多年,后攻于佛学,但从未忘记学问,于词章,经史,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等,皆有精深研究。其一生著述诗钞文集二十余种。夏浦斋曾先后在济南居住过14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吟咏大明湖及济南其他风景的诗作42首,后结集为 《明湖片影》,油印后流传于世。此诗集中古诗描绘济南生活者居多,如《自题两尊阁》、《小筑二首》、《湖居》、《晚泛》、《秋夜琴兴》、《游龙洞道中即景》、《买书回》等,对济南风景名胜描绘准确而有味道。
收藏大家
夏浦斋除治学之外,金石书画、文物考古亦其擅长,且收藏宏富,鉴定颇精。尤对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观念,决非常人以商品价值观念所能理解。所以在文物界颇具影响。
夏浦斋一生俭朴,终生布衣蔬食,所余资金大多用于收藏。他经常讲,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物就是见证。他遇见市场上有文物,就不惜重金收买。在京期间,每星期总是抽两天时间去琉璃厂、隆福寺商场、东安商场、西单商场等有出售文物的地方看看,抢救流失在民间的文物。夏浦斋收藏多为无价之宝。比如“天青蕉白荷盘砚”,即为当年清容居士蒋士铨绛雪楼中物。他自日本返国经大连时,购得古琴一张,此琴名为“猿啸青萝”,体大,貌奇古,近似连珠式,漆色黑,大蛇腹断纹,音质雅正无木声,被行家称其为“奇琴”。据说这是一件稀世珍宝,是晚清从皇宫里流失出来的。昔日郭沫若常去夏家拜访,目的之一就是听夏弹奏古曲和一睹那尾名为“猿啸青萝”的古琴。
夏浦斋收藏了大量国家珍贵文物,至耄耋之年,他认识到只有把文物捐献给国家,才算物得其所。他把自己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分为三份,一份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份捐给了山东省博物馆,一份捐给了故乡郓城县文物管理所。他在写给郓城县委的信中说:“予出生郓城,想把所剩的300余件捐献给家乡,目的就是使家乡后一代研究古代文化有参考资料,别无他意。”为感谢夏浦斋的慷慨捐赠,当时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在人民大会堂设宴答谢,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齐燕铭、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山东省副省长李越公等等出席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