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5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钦海:用知识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在定陶县黄店镇,提起康钦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他的人品和技术,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作为黄店镇农技站的一名高级农艺师,二十多年来,他扎根大棚,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撒遍广褒的土地,用一颗火热的心,点燃了农民依靠科技种植大棚奔小康的希望,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

  康钦海1989年从山农大园艺系毕业后分配到黄店镇多种经营办公室,作为当时的“高材生”,康钦海并没有抱怨什么,看到家乡贫困的面貌,看着乡亲们依然采用最传统的种植技术,康钦海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变乡亲们落后的种植方式,提高农民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黄店镇还没有温室大棚,村民们种植的大多是拱棚,村民们品质意识不强,种植西红柿依然采用传统的单穗留果栽培技术,一个穗上有几个就留几个,导致西红柿的个头不大、质量不高,而且容易产生畸形果。康钦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入田间,给乡亲们讲解“疏花疏果”的技术。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乡亲们开始抱着试试的态度。这一试试出了效益:当年就使得西红柿的总产量大幅提高,同时畸形果的减少、果实质量的提高,使老百姓认可了康钦海。

  由于拱棚保温效果差,限制了冬季蔬菜的种类和品质,康钦海意识到日光温室大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991年,他与县多办结合,计划建日光温室棚,可乡亲们没人愿意尝试。在康钦海深入动员下,有一小部分的村民抱着试试的态度,最终建了18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黄瓜,当年成功了15个,结束了该县冬季吃不上黄瓜的历史。据康钦海回忆,当年一个4分地棚的黄瓜就卖了7000多元。村民们看到了温室棚的效益,纷纷打消了先前的顾虑。如今,整个黄店镇日光温室棚的数量就达到了6000多个,大棚蔬菜的种类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辣椒、甘蓝、豆角等品种。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康钦海意识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群众的需求,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著名蔬菜之乡——大棚菜发源地的寿光。康钦海曾三次直接拜访寿光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坚持每年三次到寿光,学习蔬菜大棚种植的经验和好做法。在康钦海的号召下,全镇推广在大棚上面加防寒膜、后墙加反光幕,以此来改善光照,提高棚内的温度。康钦海学习寿光蔬菜种植的经验,逐步地引进以色列的加西亚、多菲亚、保尔,荷兰的奇达利等西红柿品种,寿光的羊角黄、长崎168、金峰等辣椒品种。“用了‘老康’推荐的品种后,俺的一亩地收入达到两万八,可是比从前多多了。另外他指导俺在越冬西红柿里套种豆角,这每亩又比从前多卖了5000元。”黄店镇草庙村村民吕培柱习惯地称康钦海为“老康”,自己的大棚菜有什么难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康钦海。如今,在康钦海的指导下,大棚辣椒套种甘蓝、芸豆,西红柿套种豆角成为村民们又一致富增收的“法宝”。

  在黄店镇,菜农有什么技术难题,只要拨通康钦海的电话,他将现场解答或24小时内赶到大棚内予以指导。现在,黄店镇作为定陶县的蔬菜种植大镇,蔬菜产值接近全县的三分之一,每年冬天,黄店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菜农忙得不亦乐乎,一箱箱贴有“黄店”牌商标的蔬菜被装上大车运往黑龙江、北京、上海、郑州等地,给菜农们带来丰厚的收益。20多年来,康钦海专心于大棚蔬菜技术推广工作,推广农业适用技术70多项,接受群众咨询不计其数,带动了全镇上万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让农民在知识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路。

通讯员 牛淑锦 宋国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
康钦海:用知识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广告精英聚首 共谋发展大计
年关临近 警惕“假老乡”诈骗
邻居患重病 众邻齐捐助
市工商管理局有关人员解答《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
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