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难分是科技
前不久,在山东省老科协“服务‘三农’百千万行动计划”表彰的先进个人名单中,有一位老者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年近八旬的定陶县老年科协副会长钟友彰。
从事科技推广工作半个多世纪来,整天与庄稼打交道,他没有厌;年近八旬,银须皓首,奔波农村,他没有累;没有一分钱补助,骑着单车走村窜户,传播科技知识,他越干越有劲。心里装着农业,梦里只有土地。有人问钟老:都这把年纪了,你完全可以在家里享清福了,何况又没有任何报酬,你何苦自讨劳累?谁知钟老莞尔一笑:“工作退了休,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休,所掌握的技术不能退休,我要发尽自己的光和热,为百姓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钟友彰原是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后从县政协副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来。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便与科技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退休后,许多农民都纷纷登门求助,要求他到村里去帮助发展经济,钟友彰二话没说骑起自行车开始回访自己曾经蹲过点的村庄。
在大家眼里钟友彰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正是凭着对科技的执着,才让他在科技推广的路上做出了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98年,他离休回家,不在其位,但他的心仍然紧紧地与土地拴在一起,今年气候怎么样,庄稼怎么样?市场形势如何?自己亲自培育的示范田又是什么样?这一切都令他寝食难安,自己虽已进入晚年,但对于科技的迷恋让他仍然保持
一颗年轻的心。
爱在田间
每年的麦收时节,钟友彰总是来回穿梭于乡间田野的泥泞小道或田埂上,对于他来说,这是自己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这个时节,他除了整理编写资料,在自己培育的试验田里观察外,他每周还要骑着自行车去十几个村庄的示范田里转上几遍,采集标本。麦收过后,他还要逐一寻访示范的农户,访问小麦品种、是否浇水、施肥情况和亩产斤数等详细信息。
定陶镇郑庄村是在他的指导下推广半旱作小麦的第一个试点村,
“舍不得浇水能多收粮食?”
“那是懒人的种地法!”
推广半旱作技术之初,流言蜚语铺天盖地向他袭来。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钟友彰开始挨门排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甚至拿自己的人格作担保。在他的极力宣传和说服下,总算有20多户群众愿意冒险 “做实验”。通过实行足墒播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结果,麦收时小麦产量亩产超千斤。第二年,他不再大声吆喝小麦半旱作的好处,大家的目光也由最初的不屑转变为惊叹。这年,郑庄村500多亩小麦全部成为了半干旱作业示范田。村里出了名的“犟老汉”刘绍连激动地告诉笔者:“要不是钟会长,就是借给俺10个胆也不敢冒这风险玩半旱作,是他让俺大伙从传统的种植方法里解放出来!”。
永不歇肩的“老黄牛”
钟友彰已是近80岁的人了,他的工作成就足以让人钦佩不已,按说他完全可以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晚年。但科学的魅力依旧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攀爬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大棚蔬菜是定陶县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但蔬菜病害重、用药量大、水肥流失量大、二氧化碳相对缺乏及土地板结,制约了产量的提高。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种出让广大居民吃上优质放心的绿色蔬菜?这个问题在老人的脑海里常年翻腾着。通过六年的研究和实践,他终于总结出冬暖大棚蔬菜地下洇灌技术,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迎刃而解。管道淤塞是地下灌溉的世界难题,他采用土法上马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技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使用年限长,非常适合个体农户的冬暖大棚采用,填补了全国地下灌溉在这方面的空白。
马集镇白菜王庄村的王应佩是受益于地下洇灌技术最早的菜农。王应佩起初对这项技术的推广也持有怀疑态度,他认为全国这么多专家教授都不好解决的问题,一个老同志就能解决。于是,钟友彰就开始主动钻进他的棚里,亲自进行技术操作,手把手教他使用方法。使用地下洇灌技术的第一年,他的大棚茄子亩产量就达到22689斤,与往年比增产11049.3斤,创下了茄子高产纪录。由于他的茄子品质好,每公斤售价比其他茄子高出0.6元。实践证明,地下洇灌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大棚蔬菜生产长期存在的诸多难题。在他的积极引导和推广下,全县有100多亩蔬菜大棚使用了地下洇灌技术。
如今,钟友彰不顾自己晚年身体多病,把精力都放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上,他先后绘制了大幅半旱作农业知识挂图6幅,编写了《半旱作省工省钱产量高》、《地下洇灌就是好》等5部农业技术书籍。身为老年科协副会长的他,现在每天要处理的日常工作并不比退休前少,而且都是义务劳动,可他依然干得非常投入。钟友彰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专家,理应为服务“三农”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更多的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通讯员孔涛宋国强谷剑图① 钟友彰(右二)在地下洇灌示范棚内详细了解西红柿种植情况。图② 钟友彰(左一)为群众传播科技的热情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