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农村老人的国防情
在成武县苟村集镇,有这样一位老人,六十多年来,她先后把新婚的丈夫、已参加工作的儿子和正在大学读书的孙子一个个送进了军营,并连续十多年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款捐送到人武部门——

  日前,一位军属老大娘,冒雨拿着平时捡废品积攒下来的200元零用钱,委托镇武装部冯部长捐给部队,用于国防建设……

新婚20天,她把丈夫送上抗日战场

  老人叫刘秀英,1930年8月出生于成武县白浮图镇刘铺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9年冬天,刘秀英跟随母亲去南地拾柴禾,不幸遇见了一群日本兵。杀人成性的鬼子兵竟把无辜的老百姓当做射枪的靶子。眨眼间,包括母亲在内的三名村民被鬼子射杀,倒在了血泊中。从那里起,她那幼小的心灵便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在她的脑海里,永远也忘不了母亲惨死在屠刀下悲惨的一幕。

  1942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她正和父亲端着碗吃早饭,突然村头响起了一阵枪声,她闻声后忙跟着几个稍大一点的堂姐们朝村北的老河套跑去。刚出村口,便看见几个鬼子兵向她们逼来。无奈下,她们只好往村东打麦场上跑去,日本鬼子穷追不舍,把她们堵在了一个麦秸垛旁。就在这危急时刻,八路军老九团的苟团长率兵赶到,把她们从虎口中抢救出来。望着八路军战士打鬼子那威武敏捷的身影,她的心中便多了几分崇敬。

  1944年,她嫁给了苟村集镇小留集村比她大两岁的汪允彬。结婚刚满20天,适逢我抗日部队在成武县孔楼村招兵,她做通了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毅然把丈夫送到了沂蒙山区,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

  汪允彬不负妻子的厚望,在沂蒙山跟随部队勇猛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又跟随陈毅将军转战徐州、鲁东南等地,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战役,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1960年,他转业回到了家乡。

放弃舒适工作,她把儿子送到祖国边疆

  “没有解放军看好大门,老百姓哪有太平日子”,是老人送儿子进军营的理由。1975年秋,高中毕业的长子汪建国因学习成绩突出、政治思想好,被公社选拔进了电影队。电影队不仅工资高,福利待遇也相当好。然而,当征兵的通知下达后,她又和丈夫商量,毅然让儿子辞去电影队的工作,随部队到了云南边疆,守护祖国的南大门。

  1976年春,大队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汪允彬被选为突击队长,带领百余名群众不分昼夜地在田里深翻土地。刘秀英在家中既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照顾着家中的老人。为了多挣点工分,她一个人一天曾砍倒过三亩高粱,然后再把捆好的高粱秸背到田头。为让儿子安心服役,她每次给儿子写信,都往部队报平安,并多次嘱咐儿子要苦练本领,为父母争光。

  慈母的教诲,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汪建国的心田。服役三年,他不仅在部队入了党,而且还靠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一技之长。转业后,汪建国先后带领众乡亲栽果树、植桑园、打井修渠改农田,深受大伙儿的称赞。

六十年后,她让孙子守护共和国的蓝天

  2007年夏天,她突然接到远在山东理工大学读书的孙子汪新忠打来的电话:“奶奶,空军部队在俺学校招选飞行员,您说我去不去?”“去!”不容儿子、媳妇参谋,她斩钉截铁地给孙子下了命令。汪新忠不负奶奶和父母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解放军飞行学院。2008年冬,老人又紧接着把次孙汪继远送到了兰州军区当兵,继远第一年就为家里寄来了喜报。

  当有人问她,让儿孙们去当兵,您就不怕吃亏吗?她总笑着说:“不吃亏!当兵第一能锻炼人,这种锻炼是在地方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第二还能在部队学到一技之长,来到家乡受欢迎。如果咱中国没有人去当兵,那咱攒的钱再多,没有太平日子,还有啥用呢?”

  通讯员 汪允成 葛化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记事 房产
   第B04版:旅游 广告
一位农村老人的国防情
父母离异孩子苦 稽查人员来相助
开发区深化民警包村居工作强化校园安全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菏泽一中艺体教育成果汇报展演侧记
用平和心态迎接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