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真害怕高考那天到来
近日,住在单县实小附近的张女士说,一天,她的儿子回到家,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考上我就上,考不上我就在家呆着”。孩子的话,让她茫然。与张女士感受一致的还有邻居李女士,提及要参加高考的女儿,李女士可谓“苦不堪言”。“压力真是太大了,都快喘不过气来了,真怕高考那一天到来!”
李女士经历过儿子的高考,饱受过“黑色六月”的“煎熬”。今年春节后,其家庭就被高考“阴霾”笼罩。“女儿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学去,晚上10点才回家,一天跟我们说不了几句话,我们怕给他增加压力,啥都想问但又不敢问!”谈及女儿目前的状态,李女士既担心又无奈。李女士的爱人黄先生告诉笔者,只要女儿一敲门,他们立马关闭电视、电脑,全身心“迎驾伺候”:蹑手蹑脚地削水果、送牛奶……生怕一丝声响招来女儿“雷霆大发”。有一天晚上,女儿答模拟试卷,上楼邻居撞倒了自行车,哗啦啦的声音一时惹恼了女儿。恰巧黄先生缩手缩脚地进屋送牛奶,一见爸爸的模样,女儿勃然大怒,说邻居没素养,故意显摆有钱有势……李女士还向笔者透漏,因为一句埋怨的话,女儿砸了墙上的镜子,踢坏了房门。面对一向文雅的女儿,李女士、黄先生面面相觑,不敢吭声。
采访中发现,像张女士、李女士一样的家长很多,皆自称怕给孩子施压,其实自我压力比孩子还大。
孩子:我们的压力多来自家长
因为自己,父母承受如此“压力”,孩子们却表现茫然,不领这个“情”。准考生小娜直言不讳:“我的压力多来自爸爸、妈妈!”
小娜的父母伺候小娜可谓无微不至。可小娜对父母的特别“呵护”颇为不满:“我不喜欢这样的刻意言行,说白了,不就是考试么,谁上学不是这样。”李女士的女儿小敏也有如此感喟:“过去我从没有吃过什么补品,为啥高考要吃这些所谓的补脑、抗疲补品?这一切现象表明,高考关联家长愿望、名誉,必须考好!”
小娜、小敏的话引发“共鸣”,许多准考生向笔者直抒同感。
“其实,我们进入高三后,就陷入了‘题海’,已习惯了考试。备战高考,无形的压力是避免不了的。但家长的一些‘反常’举动,无疑是‘雪上加霜’:我想看看电视娱乐节目,家长给调出了高考咨询节目;想看看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家长把高考模拟试题摆在了面前;想说说逸闻趣事,可家长扯到了高考话题上……”准考生小苑说。
专家:保持正常生活状态很重要
是谁给高考施加了压力?笔者为此采访了单县两所县级医院的心理保健专家。
专家介绍说,最近一段时间,咨询、就诊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和学生不少,大都是因为面临高考,精神压力增大导致的失眠、抑郁等症状。专家提醒家长,缓解高考压力,要多和孩子沟通,切莫自以为影响孩子学习而避免与其交流,让孩子保持正常的生活、学习习惯,不要给予孩子超乎寻常的呵护而制造紧张的气氛。
准考生如何减压?正确定位是减压的关键。有关专家建议,准考生切莫总想考不好的后果,更不要想考试失利会愧对家长、老师等;面对父母的“错爱”,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邀请伙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轻松对待学习、生活。只有愉悦上阵、轻装应对,才能发挥得更好。 通讯员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