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德口头禅
好酒是用文化酿造出来的
李宪德,标准的“山东大汉”:人高马大,脸方眼阔、一双厚厚的嘴唇,说话高声大调,富有激情。与之交谈,就像品评他的“杨湖酒业”酿造的“芝麻香”酒一样,浓冽而让人回味久长,高声大调的粗犷中却深含“优雅”与“细腻”,细细琢磨他的话,“馥郁”而“芬芳”。谈起酒来,李宪德便有一种亢奋的激情,他能从“仪狄包饭”,说到“杜康作秫酒”,能说出中国各个时代造酒的异同,能说出一大堆酒的风格和烧造方法,还能说出酒对中国诗文的影响,酒对当代经济的影响,等等,他对酒文化如此烂熟于胸,实在令笔者惊讶。
问他为什么如此钟爱“芝麻香”型的酒。他便从当年周总理如何为了让全国人民喝上好酒而在北方定点开发出“麸曲酱香”酒谈起,说到白酒市场曾一度出现为利润而放弃传统酿造方法,一味利用现代勾兑技术的并不算个别的现象。“芝麻香”型是一种独特的香型,又被称为“中国香”,集传统酱香、浓香、清香三大工艺于一身。其方法为真粮发酵酿造,从原粮筛选、入池发酵、蒸馏陈储到成品灌装,都有一套严格苛刻的标准。他说:“我的宗旨就是造出真粮健康酒,奉献给家乡的人民。造酒就要造出自己的风格,造出自己的人品,造出自己的性格。天道酬勤,人道酬和,商道酬信,这一生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要造让家乡人民放心喝的好酒。”
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酒业冠之“杨湖”,这是他对家乡一片深深的爱。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其中就有“杨湖战役”。“杨湖战役”的发生地就是现在牡丹区大黄集镇的杨湖村,该村世代有酿酒的传统,民间曾有“皇宫(黄公)酒出杨湖”的说法。“杨湖战役”大捷,杨湖村民用自酿的美酒犒劳刘邓大军将士,从此“杨湖酒”在军旅中美名远扬。为纪念“杨湖战役”,1976年,当时的菏泽市供销社曾经开发杨湖酒,并命名为“杨湖大曲”。
“我之所以用杨湖命名酒业,是准备等我有了足够的实力,把杨湖战役拍成电影或电视剧,重现那段光荣的历史。”李宪德说得有些激动,“酒是一种文化,它传承文化,又涵养文化;酒不单单是用粮食酿造,还要用文化去酿造,还要承担起文化的传播责任。”
好酒是用心血酿造出来的
李宪德从什么时候喜欢上酒的,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他知道李白无酒无好诗,他知道欧阳修没一醉就没有《醉翁亭记》的脍炙人口。上学时,他就对酒所产生的如此大的魅力发生了兴趣。也许就在那时他就立下了要造天下好酒的大志向。
在千军万马都“挤独木桥”的时候,李宪德毅然放弃了高考,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只身闯入有白酒之乡美誉的四川、贵州打工,一头扎进白酒行业拜师学艺。期间,所出的汗,所遭到的白眼,都化作了他学习技艺的动力。当他“小试牛刀”赚取了第一桶金的时候,便回到家乡——牡丹区赵楼办事处,准备大干一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这—小桶金无法让他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于是,他就办起了一个木板厂,在为自己的梦想做着原始资本积累。期间,他曾经承包了西安一家木板厂,凭着他灵活机动的生产经营策略,很快成了西北赫赫有名的低成本、低价格的板材生产厂家。
谈起经营木板厂,他两眼湿漉漉的:“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晚上从没有睡过囫囵觉。机器的噪音再大还能迷迷糊糊,机器一停,就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跳下来。特别是回家以后,不能听见电话响,电话一响就心惊肉跳,害怕工厂出什么事,一出事就不是小事。那时,支撑我的动力就是我一步步离我的梦想近了。”
2005年,经过多年的打拼,他终于开始从事自己心仪的白酒事业了。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能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了,心情愉快,好像自己的人生步入了正轨。但是,要高点起步,技术是关键的因素。特别是要酿造出拥有自己风格的白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市场调查和多年对白酒的研究,他决心以“芝麻香”作为主攻目标。跑国家白酒协会拜师,进知名大厂家求技,不知碰了多少壁,最后,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些专家把知名白酒的核心技术传授给了他。他懂得了酱香、浓香、清香酒的酿造方法,但如何才能造出有自己风格的“芝麻香”?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复试验,大脑中总是萦绕着“芝麻香”。冥思苦想,吃饭不香,睡觉不稳,经常发癔症般地嘟囔空。为了开发“芝麻香”,他投入研发资金200多万元。他有时也想:这200万元真的就打水漂了吗?
也许是上天垂怜,李宪德竟然在梦中明白了剥离酱香菌种的方法,使芝麻香更馥郁,更明显。于是,立马试验,大获成功,这也成了杨湖酒业的“独门绝技”。李宪德不相信鬼神,对于梦中所得,他笑着说:“日有所思,梦有所得。”
查仓库、蹲车间,没白没黑地连轴转,高血压找到了他,高血糖缠上了他。但是,每天自己扎完胰岛素,就去看发酵池的温度,品尝新蒸出的原酒,看仓库的高粱、小麦、大米是否新鲜。
好酒是用诚实和善良酿造出来
李宪德经常给职工说的一句话就是“酿酒是个良心活”。他说,让职工认识到位还不行,克服人的惰性还是要靠制度。
他利用自己在清华大学读经济管理硕士学到的知识,制定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我们暂且将其叫做“倒推管理法”。简单地说就是后一道工序监督前一道工序,并且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全员都是质量监督员,从而保证了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李宪德说:“造酒不比生产别的产品,一道工序的微小差错都会影响酒的整体品质和风格。因为我们是造真正的原粮酒,不用一些化学类的添加剂来进行勾兑,所以一点微小的差错和疏忽都不能出现。”
在用人上,除高薪聘请了5名尖端技术人才外,他更有一个特殊的用人理念:关键的把关人用的都是所谓的“死心眼”的人。这些人才都有异常的认真劲,想在他们那里蒙混过关,无论什么方法都不会成功。比如出库的高粱,你少一两把关人都不会愿意。
所谓良心,那必须是发自心底的真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于“杨湖酒业”选址在菏泽开发区岳程办事处辛集东邻,有些人很不理解,认为太偏远,从物流的角度讲,也会增加成本。而李宪德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这里没有大的工业项目,地下水脉没有污染。况且,这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将这里辖制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区域,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建设大的工业项目。辛集曾名青龙镇,传说当年该村中心曾有一大潭坑,坑底有琉璃八角井,是一个直通东海龙宫的泉眼,有青龙在此看护,其泉水青碧甘冽,从不枯竭。这个传说不但证明这里水脉旺,而且水质好。选址后,“杨湖酒业”打一500余米的深井,经化验水质优良,是原生态的水。“造酒,水很重要,我们的造酒理念就是造健康的酒、绿色环保的酒。”李宪德把酒的品质看得比命都重要。
“杨湖酒业”的名声越来越响,现在工厂占地50亩,年产400多吨原酒,明年将达到1000吨的原酒产量。面对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宪德依旧遵循这样的原则:酒不到老熟不出厂门。
人的善良之心显示在事事、处处,四川大地震,他举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灾区;牡丹区全民健身活动他出资举办,牡丹区秧歌大赛他出资举办,还热心地当起了区秧歌协会主席。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也会给他褒奖。他获得了菏泽市十大优秀创业青年的称号,并被推举为牡丹区人大代表,还被推举为牡丹区劳模协会常务理事。
问李宪德造酒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挖掘、传承中国酒文化,倡导纯粮酿酒和健康饮酒,为家乡人民创造快乐和美好。”
本报记者 李月和
图片提供: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
图① 李宪德(左)与国内贸易部白酒鉴评组组长、原国家白酒评委会专家组副组长于桥先生品评“杨湖芝麻香”酒
图② 蒸馏车间正在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