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专家介绍说,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其乐融融。
王来华介绍说,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诗文表达了人们中秋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专家表示,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的亲情乡情意识,中秋将这种美好情感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和展现。
周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