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雨具、常用药品和左局长要的迷彩服正准备出发,天气突变,豆大的雨点倾盆而降,开车的王刚师傅说,等一等再去吧,雨下得太大,路上太危险。
半个小时过后,雨点渐渐变小,我们开车出发,刚驶出擂鼓镇,远远就看见前面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原来,由于刚才的强降雨,引起了新的山体滑坡,道路又堵了,而且山上滚下的石头将移动公司的机站给砸坏了,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我佩服地看了一眼身边的王师傅,幸亏我们多等了半个小时。好多武警战士在清理前面道路上的石头,交警在指挥车辆靠边停好。大约等了三十多分钟,车队缓缓前行,但车距在交警的指挥下拉得很远,经验丰富的王师傅对我说:“拉开车距,是为了减少对山体和桥梁的振动,尽量避免被山上的滑石砸伤。”
前行不久,一辆油罐车底朝天翻在路边的河沟里,油罐车对面的路边,一辆军车也倒在了居民的帐篷旁边,好多战士正拿着工具准备实施救援。离他们不远,又有一辆中巴车也是车轱辘向上躺在路边。我请教王师傅事故原因,他也说不清,非常时刻、非常的环境加上复杂的天气状况,什么样的危险都会随时发生。也许他看出我有些紧张,便安慰我:“不要怕,咱们慢慢走,不会有事的。”
到了九洲体育馆,左局长已在门口等候,几天不见,他憔悴了许多,身上穿了五天的迷彩服全是白花花的汗碱。
我们向搭建在草坪上的一个16平方米的帐篷走去,那是民政局、政法委、公安局、安检局、法院等8个单位的“集体宿舍”。地上铺了一层彩条布,上面铺着床单和被褥,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湿漉漉的,脚踏上去,扑哧扑哧直响。我心中暗想:如果这也算宿舍,那我们在擂鼓的帐篷就能算是五星级宾馆了,至少我们褥子下面还有层木板。
高青的李科长正在吃药,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接后,他就随车回去了。左局长给我详细介绍了这里的情况:
从地震当天开始,这座造价1.5亿、高33.7米、占地192.8亩的“西南第一馆”就成了北川灾民的庇护所,一直到5月22日,还有救援队和直升机把大山深处的村民解救出来送到这里。他们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庞然大物前。作为5·12地震后主要灾民安置点之一,安置灾民数曾多达3万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曾到此看望慰问。最初,九洲体育馆分成了四十多个片区,每个片少的有七八百人,多的有上千人,每个片区由一个市直机关负责。随着救灾帐篷的发放和简易房的搭建,好多群众已陆续返家。目前,还有5000多名灾民在此安置,共分了22个组。他们主要是北川县城驻地、曲山镇的受灾群众,特别是北川中学、曲山镇小学、幼儿园等幸存的学生及家长都在这儿。
左局长对我说,灾民要返乡,安置点必须安全,还要有安置房、帐篷等设备才行,如果不愿意走可以继续留在这里。
随后,左局长带我熟悉了一下周边的环境,我看到受灾群众主要住在体育馆周围的沿廊下,以及馆里的木地板上,没有帐篷,没有蚊帐,一家挨着一家,住在地铺上。他们有的在相互聊天,有的在看着报纸,有的削着水果,有的在玩扑克,有的在蒙头睡觉……体育馆南侧的帐篷学校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我们每到一个组,都要与他们仔细交流,询问他们有什么要求,观察他们思想是否稳定、有无潜在不稳定苗头等。一圈下来,竟用了两个小时。这时,后勤保障人员送来了晚饭,他们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