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6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郓城县农村老年人生活掠影

  “咱们老百姓今天真高兴……”欢快的歌声唱出了郓城县农村老年人的心声;欢庆的锣鼓敲起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老年人的活动室热闹起来了……这是在郓城县到处所能感受到的情景。近几年,郓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渐渐鼓起来,他们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晚年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

秧歌队健身

  最美不过夕阳红。身穿红衣裳,手拿红手绢,伴着锣鼓声跳起来,这是郓城县唐庙乡王虎村的老年秧歌队在为群众义务表演。该村的秧歌队,是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组成的,他们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每天下午是他们固定的活动时间。遇到“五一”、“十一”、老人节等重要节日时,他们就“招兵买马”扩大阵容,开展较为集中的大型“演出”。几年来,她们每天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晴天她们在户外,雨天她们就选在室内。村老工委主任、老年秧歌队队长韩美英介绍,秧歌队成立之初,只能跳一套、两套,通过参加县老龄办举办的培训班不断学习,现在可以跳到“七步曲”了。还有“两鬼摔跤”等传统表演节目,黄安镇徐垓村徐孝连都八十多岁了,还自愿为群众表演,给农村群众带来了阵阵笑声。全镇有不少从秧歌队走出去的农村妇女,由于时间关系,她们经常在家里跳。队长韩美英高兴地说:“秧歌舞使我们的身体变好了,而且唱出了农村里的新风貌。”

活动室热闹

  老人们打打台球,在体育器材上面锻炼锻炼身体,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郓城县随官屯镇王官屯村的老年人活动室一成立就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李彦忠大爷今年60多岁,在台球桌旁兴致勃勃地比划着,一招一式都十分认真,他说:“真想不到,晚年还能打打台球,虽然儿女不经常在家,有了这些老球友再也不感到寂寞了。”爱读书的王广珍大爷就不同了,吃过饭他就在活动室的图书阅览室里享受着书本带来的乐趣。不大的阅览室里却挤满了来读书的老人们,一边读还一边高兴地交谈着,“上到国家大事,下至家常里短,凡是书里有的报纸上登的,俺们就相互说说自己的看法,充实充实晚年的生活。”在活动室的电脑前坐着的是较年轻的老年人,“他们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来网上听听歌,看看新闻,浏览一些实用知识,也是网上一族”,该镇老龄办主任赵新军说。

  目前,郓城县1000多个村,有大多数都建起了自己的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文化春风。

“协议书”养老

  丁里长镇苑楼村86岁的秦传义老人在与孙子签订了 《家庭赡养协议书》后高兴地说:“由于儿子、媳妇都是60多岁,自己都需要照顾哪有精力照顾我们,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协议书,心里就有了依靠。”所以,老年人都亲切地称《家庭赡养协议书》是养老的“小保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老年人收入大多靠子女供给。目前,郓城县60岁以上老年人有12.2万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方式,对家庭不养老的情况,该县有关人员深入基层,直接入村到户,通过与老年人座谈、走访慰问等形式,认真搞好调研工作,改变了以前只能从道德上进行监督的局面,用签订协议书的方式依法监督家庭养老。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护理等需要及标准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下来,又经过司法公证,并由村委会或赡养人所在单位监督履行。目前,全县老年人中已有95980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占应签老年人总数的81%,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合睦和社会的稳定,农村因赡养问题闹矛盾的少了,老年人上访的少了,家庭关系和睦了,老年人生活更有保障了。   通讯员 考勇 金鹏 继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咱老百姓今天真高兴~~~—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农民之友
   第B03版:文化
   第B04版:健康
党员焦西良的“不了情”
群众反映生猪屠宰不规范政府举一反三整顿不手软
污染环境被取缔
面对面交流 心贴心服务
花冠我的最爱
妇女失足落水 民警伸手相救
店主午间打盹小偷趁虚而入
郓城县农村老年人生活掠影
天气转热“冰箱病”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