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造纸为业的菏达公司正是在这种“消灭”与“反消灭”的较量中成长起来的。
菏泽是农业大区,麦草资源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以麦草为原料的造纸企业多达51家,年生产能力40多万吨,有的企业已成为县乡主要财政支柱,同时这些企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以来,先后取缔了33家以麦草浆为原料的造纸企业,剩余的18家造纸企业中,16家均调整为以再生纸为原料。全市只剩下两家以麦草为原料的造纸企业,菏达是其中一家。
菏达之所以能够“幸存”,是因为这几年不断加大治污力度。2003年,企业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对原草桨生产线进行高起点改造,将原来单纯依靠草桨造纸改为以再生纸和商品木浆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高速彩印新闻纸、静电复印纸。为了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取得企业的“生存权”,2006年2月,菏达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1.6万吨废水的综合处理工程,对造纸废水进行深度治理,该工程于2007年6月竣工投入试运行,生产废水45%以上回用于生产。公司还与泰安一家治污研究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攻关,投资600余万元,采用絮凝离析、滤液回用、木素资源化利用“三步处理循环利用新工艺”,对草浆黑液进行深度处理。目前,菏达公司外排废水全部达到了新的排放标准。
菏达公司的治污经历,是我市众多企业痛下决心治理水污染的一个缩影。
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我市把点源治理作为治污减排的重点,市政府与各县区及有关企业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年度计划。坚持“四个一批”,铁腕抓点源治理。一是加快淘汰一批。对屡查屡犯及使用落后生产工艺,生产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依法给予关闭或取缔。其中,仅小蒜干企业就关闭59家。二是结构调整一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总量。三是限期治理一批。2005年以前,全市所有水污染企业均上马污染治理设施,达到了国家综合排放标准或行业排放标准。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山东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实行了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2006年以来,市政府对90家水污染企业强制实施了新一轮的限期治理和治理设施再提高工程。截至2007年7月1日,90家限期治理企业均达到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四是重点监管一批。对所有重点水污染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对市出境断面、县区河流出境断面、省市控重点污染源加大了监测、检查频次,对全市水污染治理重点项目逐一建立治污档案,实现 “一企一档”。
在治理老污染源的同时,我市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市发改、经贸、环保、工商、技术监督、国土资源、建设、供电、金融等部门主动协调与沟通,形成了部门联动、配合把关的建设项目“七不准”审批机制,所有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环保审批之前,任何职能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对工艺落后、选址不当、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生态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去年以来,仅市级就拒批了2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同时,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2007年,全市共审批新建项目1103个,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8%,环保验收项目572个,“三同时”验收合格率达到99%。
本报记者 臧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