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B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中一团面蜚声北京城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程 琳 乔方辉

      2008年元旦期间,笔者在北京见到了菏泽著名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

  今年26岁的李效普,是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李公珍村的一位青年农民,他天资聪慧,自幼就对绘画、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98年,李效普初中毕业,怀着童年的兴趣和美好的憧憬到北京打工。2002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关于北京蜚声中外的 “面人汤”—— 汤子博的第二代传人汤夙国先生的报道,对于汤氏面塑的发现,激发了他多年来埋藏已久的对民间艺术的学习欲望,反复思考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拜师学艺。

  汤夙国,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会收一个面点工当徒弟吗?这是李效普心里来回扑腾的一个问题。但他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汤夙国先生的住处。当时,正赶上中央电视台采访汤老,对李效普的到来,汤老并没放在心上,还对他讲了一些面塑方面的常识,并让他到北京通州“面人汤艺术馆”看他的面塑作品。虽然第一次拜师没有成功,但李效普却也非常高兴,他被大师的艺术作品所深深地吸引,这更坚定了他学习面塑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他一边打工一边自学面塑,有时请假坐车到通州“面人汤艺术馆”去看汤老的面塑展品。他反复地揣摩汤老作品的手法,从中吸取营养。这样,汤老的艺展馆成了他的“面塑艺术摇篮"。展馆的工作人员被他的这种执着精神感动了,她们也都喜欢为他提供方便,并建议将他的作品也放到展馆来。那时,尽管工作很辛苦,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但当他在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后,仍然坚持做面塑,有时甚至到天亮。每做出一件作品,他就感到非常兴奋和满足,做完一批后,就去找汤老给指点,有时则是通过电话请教,慢慢地,他的勤奋、聪慧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汤夙国先生。汤先生对小李的请求不吝赐教,李效普面塑艺术进步很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面塑技艺的日臻成熟,李效普的名字及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北京人的喜爱。2003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通过汤夙国先生对李效普进行了采访,并以《传人》为标题播出了专题片,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这位青年人的学艺生活及其面塑作品,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一夜之间红遍了神州大地。从此,李效普的工作和生活有了转机。2004年,他被聘请到北京后海铭阁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面塑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对于一个自幼生长在鲁西南平原上的农家子弟来说,在北京的每一天,李效普都被这座历史悠久的现代化大都市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动着、激励着,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首都的民间艺术。为了买到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料,他几乎跑遍北京的各家大小书店。同时,为了解老北京的风情民俗,拜访了不少年长的老北京人,听他们讲述老北京的故事。那青砖灰瓦、长袍马褂、小袄布鞋、四合院、人力车、大碗茶……还有老爷—肥狗—胖丫头的典型老北京人的生活等,一幕幕遥远的记忆重现在眼前,也坚定了他要将这些逝去的梦用面塑展现出来的决心。

  在文化公司研究面塑的这段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八仙过海》、《老鼠娶亲》、《水浒》、《红楼梦》等传统题材的面塑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随后,他在一些老艺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在核桃壳里捏造面人的绝活。他把那么小的面人捏塑得活灵活现,而且能把一个或几个面人放在一个核桃壳里面。2005年,他的作品由最原始的单个面塑逐渐发展为组塑、群塑、实景再现等诸多种类。这年初夏,公司承接了一宗较大的装饰工程,其中之一,就是要李效普做一件具有老北京文化气息的大型店堂陈列面塑作品。这让李效普犯难了,因为他还从来没有做过大型的面塑作品,再说,他也从未见过大型的面塑作品啊!怎么办?工程既然接了就得守信用。一天,正在工作室苦思冥想的李效普猛然看到一位喜爱自己作品的老人拿来一本 《老北京市井风情画》,上面全是展现老北京生活的画面,他大受启发。问明画册来源后,他匆匆赶到“外文书店”,买到了这本宝贝画册。这本画册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倾注了全部精力埋头于面塑创作。两个月后,一组长3米、人物高16公分、宽30公分的实景群雕面塑《老北京市井人物》圆满完成。这组面塑主要再现了晚清时期老北京生活的场景,有磨剪子的、挑担子剃头的、卖油茶的、卖糖葫芦的、耍猴的、卖烤白薯的、卖活鱼的、推小车卖豌豆饼的、炸油糕的、拉洋车的,工艺精致,手法细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观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着这套近乎完美的面塑作品,公司老板爱不释手,并被作为珍品摆放在这家公司的迎宾大厅。

  李效普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他想,作为一个民间艺人,要想在北京这个大都市中有所发展,就必须深入学习和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涵,把住民间文化的脉搏,弘扬京味,借鉴洋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他收藏的资料中,有一套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茶馆》剧照画册。因为老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他笔下的京味《茶馆》感染了无数大众,在全世界只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家演出,它使这座融茶道、民族艺术于一体的“老舍茶馆”名扬中外。于是,李效普在刻苦钻研和吸取老北京茶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大胆的构思和创作。他决心将这场话剧精髓搬上面塑“舞台”。在工作中,效普边构思、边创作、边琢磨,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吃住在工作室,经过三个半月的努力,终于作出了长1米,高、宽各60公分的《茶馆》这一惊世骇俗的作品。在作品中,李效普巧妙地抓取典型的人物行为来折射社会面貌,表现出晚清北京茶馆的风格与特色。《茶馆》内摆放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的茶座,座上茶客有穿灰色大衫、蓄马尾大辫子的晚清遗老,有着小袄布鞋、横眉立目的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代写书信的先生、唱数来宝的艺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京味十足的世态风俗图卷。看到《茶馆》这套古朴、典雅的面塑作品,如同进入一座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馆,令人赏心悦目。

  该作品完成后,公司老板如获至宝,很快就被作为珍品摆放在公司的迎宾大厅,使所有看到这件作品的来宾惊叹不已,他们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后来,作品被外国一位客商看中,他当机与该公司协商,提出以15000元人民币收藏此作品,说是要将它带回他的国家,让他们国家的人民也享受一下中国民间神奇的面塑艺术。但是,该公司老板视其为珍宝,说什么都不愿出售;半年后,那位外国客人又来商量购买此物,价钱出到18000元,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2006年,李效普离开后海铭阁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准备自己创业。同年4月,他应牡丹区文化局的邀请,重新创作《茶馆》,为的是参加6月份山东省文博会,尺寸虽然比原来小了些,但难度一点不减。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加班加点赶时间,吃住在工作室,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但遗憾的是,还是与山东省文博会失之交臂,只到第三个月才完成这套作品。作品完成不久,他听从一位老师的建议,很快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艺术剧院,摆放在《老舍茶馆》剧组陈列室,供人们观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后来,又被转到北京前门西大街“老舍茶馆”,被陈列在迎门大厅,作为该茶馆的招牌装饰供客人参观。

  从2002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里,李效普有机会接触到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面塑老前辈、老师、同行等,也有机会参观他们的作品展览,如北京“面人郎”郎派面塑的传人郎志丽、济南的何晓铮、北京的刘茵茹、天津的面塑大师王妁等,这些大师和同行的帮助、指点,使李效普的面塑技术不断提高。

  李效普出名了,他和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扬。对他的成长起到重大作用的北京著名面塑艺人汤夙国老先生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位有志气的山东小伙,每每看到他的作品,便流露出欣慰的笑容。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上门采访的记者、求教的学生等接连不断,李效普是有求必应。有好多国内外客商上门购买他的面塑作品,有的竟然用支票的形式支付,这对一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则是一件新鲜事,他既高兴又茫然,幸亏有朋友的帮忙才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李效普成功了,他的 “老北京风情面塑系列”,藏千载古韵,演百年风情,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2004年5月,他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他的面塑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同年9月,作品《九龙观音》在天津入选“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2007年4月,李效普应邀代表山东菏泽参加由中央电视台10频道组织的“全国面塑超人电视大赛”。这次比赛,都是来自上海、北京、大连、东营等地的面塑高手,李效普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他一举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至2007年,李效普先后被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或理事。

  李效普的面塑技艺高超、精致、细腻,手法灵活,表现形式新颖大胆,富于创新。他在继承菏泽传统面塑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北京汤氏面塑及其他派别的面塑艺术,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个人面塑艺术风格。在结束采访时,当笔者问到他有没有正规地拜过老师时,他说了这样几句令人敬佩的话语:“我虽然没有正规地拜过老师,但我受到过好多面塑名人或老前辈的指点,他们传授给我好多技巧和技法,吸取了众家的长处,才使我的面塑不局限于一种风格。”

乔方辉

李效普的面塑作品。

李效普的面塑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我市青年面塑艺人李效普闯京城的故事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农民之友
   第B03版:文化
   第B04版:产经
农业部:我国秋冬种粮面积保持稳定
山东争创玉米亩产“千斤省”保粮食安全
西安开始在街头设置紧急报警系统
贵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蔬菜价格
云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纳入“行政问责”依据
湖南:“回流型”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乌鲁木齐:除夕夜“乐”在农家
石家庄企业集体协商定工资
手中一团面蜚声北京城
大学毕业生:如何圆好就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