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温”
记者了解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比去年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全国范围大幅减少局面。
黑龙江一所省属高校中文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自去年11月起,他参加了一些招聘会,注意到不少研究生找工作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困难。于是他打消了通过考研增加“身价”的想法,决定踏踏实实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几点原因
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副主任于涛、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晓华等分析认为,“考研热”降温,首先源于研究生质量下降。
随着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发生变化,录取名额连年增加、学制由三年缩短为两年,带来研究生录取标准和培养质量降低等问题。在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现在普遍是一个老师带多名学生,有的还兼带博士生,很多学生反映,一个学期见不到导师几次。讨论式教学难再继续,培养方式仍是本科时的老师讲、学生听。
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人们发现,研究生就业形势骤然严峻。大部分研究生想留在大城市工作,对月薪的要求少则3000元。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和劣势却有所趋同:想留校,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激烈;没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要从头学起。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2007年各省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一些省市出现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情况。
另外,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
一位本科生说,考研准备费用加上三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在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
“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一段黄金时间,应该好好在事业上拼搏。尤其是女大学生,更应考虑年龄问题,工作几年可能就要结婚生育,用人单位会有所考虑,这些都非常现实。”他说。许多人不再回避就业,不再把读研视为增加 “含金量”的唯一途径,而是现实地选择了“先找工作再充电”。
此外,企业用人观念正在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一些企业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他们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反而增加。
降温带来“冷思考”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晓华表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和知识灌输。为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形势,应更注重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应综合自身兴趣、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考虑。
他还指出,读研究生期间,应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多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作铺垫。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认为,当前的“考研热”降温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无须过虑。但高校和相关就业部门应大力促进研究生实现就业,以避免就业难导致“知识贬值”。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