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鄄城县目前在外务工的20多万人中,大多数是自发零散外出打工,而有组织的规模化劳务输出仅占总量的30%多。加之一些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僻乡村,劳务输出的社会化和信息化服务滞后,人们长期受“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传统观念束缚,缺乏走出去创业、增收的勇气(即使外出打工,也愿就近找些季节性的零活干)。调查显示,2007年,鄄城县农村劳动力累计在省内外地区打工从业6个月以上的人,还不到打工总人数的一半。另外,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由于技术培训跟不上,具有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比例偏低,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也不高。据统计,全县在外务工的20多万人中,具有初级工技术水平的人员仅占26%,大多数人员仍然是从事一些脏、苦、累、差的繁重体力劳动,而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却急需技能型人才。
那么,究竟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状况?记者通过调查采访,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围绕“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创新思维,走“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跟踪服务,科学管理”的劳务输出之路,抓住城市经济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组织落后地区的贫困农民“打工去”,并对“一有三无”(有劳力、无资金、无项目、无技术)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做好劳务输出。宣传劳务输出的典型事例,走访务工创业典型,启发鼓励城乡剩余劳动力加入务工创业行列,真正营造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的社会氛围。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把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点,使城市就业服务中心向城乡所有劳动力开放,并将市场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提供就业咨询、培训教材、维权问答等,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就业行情、选择培训类别、享受维权服务。
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坚持以乡村为基础,摸清剩余劳力和新增劳力底子,设立台账,进而形成以乡村信息采集为基地,以县级劳动力市场为实体,以县级驻外窗口为主导的上下连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农函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广泛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积极承担农村劳务输出的专业技能培训任务;打破行业界限,倡导厂校联合,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格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走“依照农民意愿开班、依照企业订单开课、依托培训机构培训”的“速效成才”之路。
逐步建立财政主导、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在财政预算中把农民培训费作为刚性预算;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实行免费,或者从土地出让金、农业发展基金等渠道列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民素质培训。
选准就业缺口,打造劳务品牌,扩大输出规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从业规模,把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技工、保安、保姆作为打造品牌的重点行业来培育,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做法,一个县或一个地区要统一打出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从而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自发零散型向组织规模型转变;由体能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由盲目无序输出向自觉有序输出转变;由高回流“打零工”输出向强稳定、产业型输出转变。真正使劳务输出向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组织化、产业化方面健康发展。
王保田 常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