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再有劲的弹弓,一粒石子只能击落一只花斑鸠。
曹县通过发展双孢菇,连接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既解决了芦笋加工企业生产空档问题,又增加了种植业的综合效益,为畜牧业拓展了新的利润空间,取得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搞双孢菇的发了
在曹县采访,公路两旁经常出现成方连片的“新房”。陪同采访的人纠正说,这不是房,是楼——专为双孢菇盖的楼房。
走进“楼房”,只见从底到顶被竹竿分成8层。“蘑菇住楼,是双孢菇种植新技术。”菇农解释,“其他地方种双孢菇都是单层,我们是8层,同样的占地面积,产出是他们的8倍。”
曹县有多少座“蘑菇楼”?答案是“不好说”,因为到处都在发展双孢菇,很难统计静态的数字。记者在苏集、青土固集、王集、古营集等乡镇采访,“蘑菇楼”扑头盖脸,自忖不是小数。
为什么双孢菇种植这么火?很简单:搞双孢菇的都发大财了!
怎么个发财法?“这么说吧,俺第一年投资8万元建了两个棚,收入11.6万元。而且这还是少收了一季菇。”苏集镇梁堂村农民张荣柱快人快语。
梁堂村是曹县双孢菇种植的发源地,全村200来户,“蘑菇楼”100多座,还有一半以上的农户种芦笋,仅此两项,人均收入近万元。
芦笋加工企业笑了
双孢菇种植遍地开花,怕不怕“白菜多了烂大堆”?“不怕!因为咱看准了窍门,找到了牢稳的靠山。”张荣柱回答依旧胡萝卜就酒——嘎蹦脆。
离梁堂村不远就是曹县最大的芦笋加工企业巨鑫源集团。周围农民发展双孢菇,巨鑫源老总孙德林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芦笋加工季节性强,“三月忙碌九月闲”,加工双孢菇正好可填补芦笋的季节空档。更重的是巨鑫源牵手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经销商,把双孢菇加工当成了新的发展支点。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15万多亩,加工企业有紫山集团、中粮大宝、同发等大大小小20余家,个个打双孢菇的主意。所以,菇农没人发愁双孢菇卖不出去。相对而言,加工企业倒是有点愁,愁的是一旦拉开架式,原料跟不上趟。于是,一些企业开始与菇农套近乎,“跑马圈棚”,巩固自己的原料基地。
种田的养牛的赚了
双孢菇种植大发展,种田的、养牛的也跟着沾了光,因为种植双孢菇的基料是稻草和牛粪。
随着曹县双孢菇种植遍地开花,稻草的价格翻了一番。据说,牡丹区几个产水稻的乡镇,稻草被曹县买了个光。最后,菇农们甚至跑到金乡的稻区去 “扫荡”。稻草难买,一些菇农开始琢磨用麦秸替代。如果试验成功,麦秸的价格也得涨。
曹县是“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县牛存栏量16.8万头。以前,人们养牛或宰杀或挤奶,没人把牛粪看在眼里。如今干牛粪也成了宝贝,贵时一斤卖个块儿八角。有些菇农嫌本地牛粪品质差,跑到内蒙古草原去买,结果让拾牛粪成为当地一个热门行当。
如果说,曹县双孢菇种植上贯下连,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那么在当地的银香伟业集团公司则有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圈。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2.2万亩“合同草”,饲草经3万头奶牛“过腹增值”变成奶,销往周边几十个县市,牛粪用来生产蘑菇,废弃的蘑菇基料则被加工成有机肥赠送给种草的农民。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