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绘画 结缘彩蛋
张振亚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6岁从魏碑入手,继习颜、柳、隶、篆;画工笔重彩、写意花鸟、山水人物;尤擅梅花篆书;并兼装裱、篆刻、大型会场设计等多种实用美术于一身。1970年,当时的菏泽县工艺美术厂党支部书记刘景函参加了广交会。在广交会的一角,刘景函看到了由北京一家小厂生产的彩蛋样品,并了解到,彩蛋在国内外非常受欢迎。于是,刘景函在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上马彩蛋,出口挣外汇。回到菏泽后,刘景函积极组织人员,设计彩蛋。当时才20多岁的张振亚因书画功底深厚,担起了设计彩蛋样品的重任。1971年,他绘制的彩蛋样品首次在广交会上亮相。出乎意料的是,菏泽彩蛋样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并拿到了好几份订单,总加工额达40多万元。外国客商称赞“菏泽彩蛋样品制作工艺更科学,图案色彩鲜艳、内容更丰富”。说到此处,张振亚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当时菏泽地区能创汇的产品相当少,没想到蛋壳绘彩后,竟成了创汇的宝贝。”
刻苦钻研 铸就技术
“我从20多岁开始画彩蛋,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放弃,前后有四十多年,可以说,是画彩蛋让我走上了国画创作的艺术道路。”提起彩蛋,张振亚感慨万千。回忆起加工设计第一枚彩蛋的过程,张振亚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负责设计第一枚彩蛋的人员共有三四个人,刚接触时,大家对彩蛋的制造工艺一窍不通,也没有指导老师,全靠自己摸索。”
蛋壳是立体的,并且很光滑,涂色很难。绘制的彩蛋也很难保存,冬天会裂缝,夏天彩蛋上的染料会融化。为了找到合适的熔点,他们一次次地试验,通宵达旦地研究。只要听说那个地方有绘制彩蛋的技术,不管多远,他都要去学习。当他听说,北京有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彩蛋,有一套成熟的彩蛋生产加工技术,便准备去学习。但菏泽离北京很远,酷爱彩蛋的张振亚当时连路费都筹不够。为尽快将彩蛋加工技术学到手,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搭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功夫不负有心人,喜欢钻研的他在研究了外地彩蛋加工工艺后,对彩蛋制作工艺进行了改革创新。他还在水彩画和油画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浮雕、镂刻等技术,凭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书画功底,设计出山水、禽鸟、花卉、生肖、人物等系列彩蛋。
痴迷彩蛋 倾心艺术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原菏泽工艺美术厂的彩蛋车间停止了生产,张振亚也调动了工作,离开了美术厂。后来,他专门从事国画创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菏泽民间知名画家。但无论生活如何改变,张振亚对彩蛋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改变。在国画创作之余,他总会拿起画笔画几枚彩蛋,每逢菏泽牡丹花会、林交会期间,他还会拿出自己精心绘制的彩蛋参展,“市场不景气是暂时的,可彩蛋这门民间艺术不能丢。”张振亚相信自己这门技艺还有用得着的那一天,期待着自己能再展身手。图为张振亚老人在家中绘制彩蛋。 晁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