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刘成堂三分之差,高考落榜。惜才的班主任、乡邻都建议他复读。望着一贫如洗的家庭,倔犟的小伙子选择了一个令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始料不及的决定:弃学外出打工。
手攥着家中仅有的18元钱,他和6个同伴走进了河南省民权县木器厂的大门。望着一排排矗立的厂房和一个个瞅不到头的生产车间,他心中暗暗发誓:在这里,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白天,他和同伴们一同跟着师傅学习下料,开启机器。夜晚,他牺牲掉看电影听戏曲的时间,用18元钱买来了《木工》和《出口木器的制作与雕刻》等理论、技术书籍,伴着电灯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3个月的学徒期满后,当他的伙伴们一个个找到厂长要求增加工资时,他却瞒着师傅学会了另外两个车间的生产工艺。
1983年年底,木器厂实行优化组合,开始联产计酬,他的6个同伴一个个先后被“优化”返回原籍,惟有他当了20天的班长后被提升为车间主任。1986年春天,是刘成堂在木器厂工作的转型期,他亲手设计的全桐木拉纹家具分获河南省轻工业厅一等奖、国家轻工部三等奖、河南省木器行业总评一等奖。
鲜花伴着荣誉,掌声裹着夸奖,但刘成堂并没有陶醉在喜悦中,他针对木器行业在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与国家对外口岸政策的放宽,超前地把出口木器的市场分析与出口样品送到了厂长的案头。厂长开始对他另眼相看,随着国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他的职务由厂团委书记升到了副厂长。1986年10月,厂里按级别给他增调了工资,配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等。然而,他却放弃这些,毅然决定回乡办厂。
成武县苟村集镇领导得知后,帮他办理好一切建厂手续,把原拖拉机站20余间废弃的旧房子租赁给他。从此,刘成堂开始了创业生涯。
生产上,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增强产品的外观美和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为中心。经营中,他注重诚信,以信誉为根本,视客户为上帝,很快便使公司生产走上了正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半年后他的固定资产便达到了130余万元。
2003年7月,他仔细研究了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生活特点等,然后又仔细考察了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地区居民的所需所盼。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他迅速调整了市场开拓中心,一次性投资150余万元,更新了生产设备,完善了生产程序,研究开发出备受外国高层人士和普通人群喜爱的和服柜、多体柜、金银首饰珍藏盒等。产品销往国外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仅10多天的时间,他收到的订单足够生产3年。镇领导审时度势,帮他扩大了生产厂区,迅速上马了三套新设备,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十年创业路,挥笔写春秋。当年那个靠着18元钱走上打工路的小青年,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日子好了,生活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每个月的5日,是他铁定的纳税日,无论工作多繁忙,他从不拿国家的税款当儿戏。几年来,这个打工仔出身的农民企业家已累计交纳税款230万元。同时,他还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热心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在镇中学建设、“村村通”工程实施等多项工作中,献出了拳拳爱心。对社会上的一些特困户及弱势群体,刘成堂也总是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
刘成堂先后被共青团成武县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成武县十大青春创业之星”,连续六年被苟村集镇评为“优秀企业家”、“纳税状元”,2003年光荣当选为政协成武县七届委员。
汪允成武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