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有正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它们之间相互对照,互为关联,共同承担着传承文明的职责。
正史是一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条件、风土人情及发生的大事等的官方记录,是通常所说的历史书。在《史记》中,“本纪”与“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的主体。这些“本纪”与“列传”中的人物,造就了各个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的家族世系。家谱是秘不外传的家族“圣物”,支派传承最为清晰明白,史事记录最为详实。但由于人员迁徙、社会动荡等原因,家族又是受损最厉害、保存最艰难的一种历史资料。
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的始作俑者。世袭取代禅让,记叙血缘远近的家谱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首先就发现了记载家族世系的 《儿氏家谱》。商后期,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家谱随之产生。西周时,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确立,家谱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家谱中所记录的得姓始祖或者说对系谱的终极追溯,往往是直指黄帝或者远古时代的古王先贤。出生于汉景帝年间的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材料从何而来?《太史公自序》中解释说:“维三代尚(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从中可以看出,他记载三代世系是有谱牒为依据的。所以,家族谱牒是早于正史而出现的史书,或者说,早期的正史就是帝王的家谱。
二
早期的家谱是以辨别血统为目的而产生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类文字产生以前,先人们只好采用口授相传和结绳记行辈亲疏的古老办法。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人类才产生了文字家谱。而当时精通文字的人少之又少,能够传承下来的社会内容则只能是重中之重了。这也是上古史的内容多是王侯世系的重要原因。
由甲骨文到竹简,方便了历史文明的传承。战国以后,秦统一了中国,而一道“焚书坑儒”令,让除秦国以外的中国古老的文化遭受了灭顶之灾。秦亡后,项羽的一把大火,则彻底让中国古代文明的“档案馆”匿迹了。但家族世系的作用并未因此泯灭。东汉未年,刘备就是打着大汉皇叔的旗号走向帝位的。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快速发展并走向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家谱也受到广泛的重视。《通志》称:“自隋唐以上,官为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家族也由此划出了上、中、下九品,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竟然伪造变更家谱,有些新贵则花钱购买编入同姓旧士族家谱,冒充士族;而有些家族中出现了不肖或奸佞小人,则直接开除谱籍,使家谱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打了折扣。唐太宗李世民的门第观念就比较强烈,他下令两修《氏族志》,才将皇族由庶族变为士族第一等。武则天时,又下令编撰武氏为首的《姓氏录》。其实,史学家记史虽是隔朝作史,但记录材料的选取是以本朝的意识形态为标准的,与编撰家谱的作法没有二样。
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动荡,中国的文化再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宋代的学者及谱学家们只记叙了很短很模糊的一段历史。我国有据可考的民间家谱,大多都是以此为发端,且多取欧、苏之法,上记五世。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大力推广汉文化,鼓励撰修家谱,使家谱得以扩大。家谱不但编写笼罩着神圣的气氛,保存也有严格的规定。由于是手抄本,所以具有神秘色彩的家谱少之又少,各种灾难都非常容易造成家谱的失落。
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辉煌的,但通过谱牒来考察这种辉煌成就,又会发现中华文明是断续、有缺失的。
中国先秦断代史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至今还在继续。历史中的每一次动荡都会给中华文化带来缺失和遗憾。《史记》到东汉班固时就“十篇缺,有录无书”。唐代以前该书还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到宋朝时已无完整的内容,只能是靠残卷整理而成,与原著差别多大,已无人知晓。东汉末年人无家谱。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正史、地方史第一手史料的记录,“百无存一”。“唐末五代之机,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朝代变更,都会有大量的文字馆藏被焚毁,一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和家谱也随之消失。即使在战火中没被损坏,对新王朝不利的一些历史资料也会被新王朝的统治者人为的销毁。历代帝王、诸侯、达官贵人死后的墓葬走向、分布,都是家谱要记录的重要内容,也是史料要记录的内容,为什么很多古代的墓穴屡屡被盗、被意外发现,而又不能提前做出有效保护呢?原因就是记录的缺失。十九世纪末以来,八国联军的入侵、日寇的“三光政策”以及国内战争,方志及家谱焚毁无数。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同时,黄河流域还是历史上战乱最频繁的地区,这是方志、家谱不能得以完整流传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黄河河患,许许多多的城市,例如开封、商丘、菏泽、定陶等,都不止一次地圮于水,人且不能保命,何况史料?所以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明朝以前的方志已很难查到。被称为“私谱之冠”的《孔子世家谱》现存于世的也是明末清初所修。
宗谱的大规模的缺失,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历史记录的缺失,更是文明传承的缺失。这种缺失,使后人丧失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失去了非常多的技术、技巧。 荣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