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良的艺术造诣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高深的境地,主要得益于自身认真刻苦学习,注重学习继承前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博采众长,熟练地掌握了平调唱腔的传统规律,又根据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的需要,大胆地革新(包括吸收外来曲调、节奏、唱法等),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平调唱腔。可以说他的每一段优秀唱腔,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经过千锤百炼唱出来的。因此,他的唱腔艺术既发展了平调唱腔的传统,又代表了平调艺术的发展水平。这种艺术创作,不仅在戏曲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省市戏剧界的广泛重视。由于对平调唱腔戏曲艺术事业的贡献,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
何西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刻苦练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演唱方法。他的演唱低音浑厚有力,中音甜美柔和,高音清脆明亮,不论高音或低音,听起来总是那么清晰饱满、舒展奔放。他的这些特点,20多年来基本不变,除了他本人具有天赋的好嗓子外,更主要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反复磨炼。他的演唱始终保持多彩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正确的发音共鸣和呼吸用气,以及精巧的真假声结合和吐字行腔等艺术技巧,使得他的演唱方法腔正、形美,其腔明晰远达而收放自如。无论是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他演唱得都“得心应口”,既富于表现高亢激越之情,又善于抒唱典雅细腻之音,真所谓刚柔相济,意到腔随而声情并茂。难怪大家听了他的演唱后,都称赞说“腔调美,感情真”。何西良的演唱能雅俗共赏,获得各阶层的欢迎,这在艺坛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又往往以他们的代表性剧目为标志。何西良独树一帜的演唱艺术丰富了他的唱腔创作,而他的唱腔创作又使他的演唱艺术特色得以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他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鲜明地体现在他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收姜维》,现代戏《张三李四》、《安家老宅》、《法魂》、《天职》。
何西良14岁入团学戏,攻学红脸。1984年拜有“平调王”之称的郭盛高(艺名小黑牛)为师,表演技艺大进。他凭着厚道执着的性格为人,认真地学艺。在学艺道路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收姜维》一剧中,何西良大胆地突破了板式结构的格局,由原来三传令用三个二八板式,大胆地创作了一传令慢板、二传令二八板、三传令流水板,层层推上,节奏紧凑,再加上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这支乐队在伴奏技巧中以赏心悦耳的音色、优美流畅的旋律奏出了令人着迷的感染力。
他的嗓音收放有致,清丽流畅,字清板稳,朴实平整,抒情时委婉深沉,激昂时厚重奔放,博采众长又师古不泥古。这位演员还精心塑造了不少现代人物,鲜活生动,形神兼备,备受名家赞许。1991年参加山东省地方戏中青年比赛,荣获一等奖。
何西良演出的现代戏 《张三李四》随山东省演出团进京,在中南海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荣获国家计生委第二届人口文化奖二等奖,被拍成电视片在全国播放。
何西良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其清纯音色为特征的精湛的唱法,开创了平调演唱的新风格。这种风格富有时代色彩,因此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名人名段欣赏》栏目中,播放他演唱的《收姜维》时,博得广泛好评。戏曲的唱腔,是用以表达剧情、刻划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每个演员都是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人物,并结合自身条件而进行创腔和演唱的。何西良演唱既保持了平调激昂奔放的特点,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中又不乏细腻委婉之情。他的行腔从不以花哨取胜,但也绝无平淡乏味之感。他演唱的每一段唱腔,在刻划人物感情变化中的每一个细节上,在唱腔的安排布局上,均具有鲜明个性。他的唱腔做到了一声一情、一腔一貌,毫无雷同。使人觉得感情深厚,处处新颖,耐人寻味。何西良的演唱之所以能有那样强烈的艺术魅力,对传统程式的运用那样自如,那样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关键就是唱腔创造的成功。他完全做到了用唱腔刻划人物形象,观众在看不到他舞台表演的情况下,单从他的唱腔中,就可以听出剧中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何西良曾于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朱镕基、李岚清、丁关根的接见,并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嘉奖。事业的艰难,做人的忠厚,坚毅的精神,一定能够转化为有益的艺术素质。何西良20多年来,正是在人生的颠簸中,锤炼着人生精神,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花有千种,各有风姿。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各有声腔特色。希望大平调这个梨园奇葩开出更鲜艳的花朵,迎接戏曲事业姹紫嫣红的春天。 祝贵起